张溥的诗文(共收录1篇诗文)

五人墓碑记

明代 • 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标签: 明代 张溥
张溥
简介描述:

张溥(1602年-1641年),初字干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学者称天如先生,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中国明代文学家。

张溥幼时常受屈辱,15岁父亡后,奉母别居西郊,肆力苦学,读书“七录七焚”以强记忆,因颜其室曰“七录斋”。天启四年(1624年),与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共创“应社”,以治五经、研讨制义为务。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逮周顺昌,激苏州民变,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被杀,张溥因作《五人墓碑记》以记之。崇祯元年(1628年),以恩贡入太学,结“燕台社”,又与杨伯祥结“江北应社”。崇祯二年(1629年),于吴江开尹山大会,合十七家文社为一,以“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为宗旨,称“复社”,共推张溥为首领。次年,乡试夺经魁,中试,并于南京首举“复社”社集,称“国门广业社”。崇祯四年(1631年),入京,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京二年,后以葬亲乞假归。崇祯六年(1633年),再主盟“复社”士子虎丘之会,次年,复于南京社集。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初八,卒。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张溥也是明末的散文家,善诗词,一生著作颇丰,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对后世较有影响。另著有《七录斋集》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