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226年6月29日—239年1月22日在位)、政治家、文学家。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皇后甄氏之子。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年十五被封为武德侯。黄初元年(220年),曹丕受禅称帝,建立曹魏王朝。黄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为齐公,后改封平原王,因其母被诛而未立为嗣。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后曹丕驾崩,曹叡即皇帝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防御东吴、蜀汉的攻伐,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但在统治后期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广采众女,因此留下负面影响。
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日(239年1月22日),曹叡病逝于洛阳,谥号明皇帝,庙号烈祖。因其临终托孤不当,导致日后朝政动荡,最终政权旁落司马氏。
曹叡不但在政治与乃父乃祖被后人同称为“三祖”,而且在文学史上也被鼎奉为开一代诗风的“曹魏三祖”之一。曹叡现存诗十余首,皆为乐府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