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

清代纳兰性德

隔花才歇廉纤雨,一声弹指混无语。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

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 

白话译文

落寞的花枝外绵绵的春雨稍稍停歇,美丽的春光稍瞬即逝,孤寂自怜的心几欲难言。梁间的燕子双双相依而归,青青的柳枝也含情默默地低垂着。

画屏上的水墨山色如同心中那个模糊的人影一般如此模糊、遥不可及。佳人淡妆素抹。独伫瑶阶,禁不住寒意幽幽袭来。

词语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2. 廉纤雨:如珠帘般的绵绵细雨。
  3. 梁燕:梁上的燕子。
  4. 长条:长的枝条,特指柳枝。脉脉:犹默默。
  5. 小屏:小屏风。
  6. 瑶阶:本指玉砌的台阶,也为石阶的美称。
  7. 金缕鞋:指金丝绣织的鞋子。

作品赏析

此词是触眼前之景,怀旧日之情,表现了闺中女子伤春伤离的痛苦和不尽的深思。

上片第一句“隔花才歇廉纤雨”呈现了一幅这样的图景:一场绵绵细雨刚过,窗前那丛盛开的花,还点点滴滴地淌着雨水,颇有一种悲剧的情氛。后一句说“一声弹指浑无语”进一步点出缘由,原来是人生长怀别绪离苦,而生涯又如弹指一挥。

“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纳兰这里用“梁燕”就有点曹雪芹的“梁间燕子太无情”的意思。其实并非燕子无情,而是所爱的那个人无情,不及燕子守信双双归来。这句点出了一二句中营造的情绪的缘由,对于人生的嗟叹,都是由于思念引起的。接着“长条脉脉垂”一句,用拟人手法渲染前面的情绪,好像连一条条柳丝也通人性,默默无语,为她伤感。

下片写景视点转换很频繁。“小屏山色远,妆薄铅华浅”,透过屏风,看向了窗外,看见远远的小山,呈现一派苍翠。然而似乎不忍卒观,马上又收回来,淡妆独立,独坐妆台。“独自立瑶阶,透寒金缕鞋”,然后又起行徘徊,徒然伤怀,独立瑶阶,寒气浸透金丝织就的鞋子。

纳兰性德的抒情很有特色,总是将美好的意象披上伤感的情绪,似乎是要在美中添加悲剧色彩,而且这种悲剧色彩往往十分浓郁。这首词中“浑无语”“独自立”“透寒”,很能体现这样的抒情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约与《菩萨蛮·春云吹散湘帘雨》作于同时。“伤春悲秋”作为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特有的情结,长久寄居于各种诗词歌赋中,文人总多愁善感,一花一木,一沙一石,大自然里的万物都有可能激起万千思绪,有“小李煜”之称的纳兰心思本就细腻敏感,自然也不例外,这篇菩萨蛮便是他由思妇的角度所写的伤春之作。

名家点评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赵秀亭、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冯统一《饮水词笺校》:“此为拟思妇词,意近温飞卿同调诸词境。所谓纳兰词逼真花间遗意者,殆指此类作品。”

猜你喜欢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

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

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

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

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

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一弄耶溪水。

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

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

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

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

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眷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

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

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

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

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

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

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

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

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

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

五月造我语,知非佁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

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

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

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

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代 •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留别妻

两汉 •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示张寺丞王校勘

宋代 • 晏殊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酒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黄头郎

唐代 • 李贺

黄头郎,捞拢去不归。

南浦芙蓉影,愁红独自垂。

水弄湘娥珮,竹啼山露月。

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沙上蘼芜花,秋风已先发。

好持扫罗荐,香出鸳鸯热。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