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首绣林山记

明代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齶。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白话译文

长江从三峡向下奔流而来,所遇到的无非是岩石,水势常受束缚不舒展。到西陵以下,北岸多为沙泥,挡住江水的地方就会被冲垮,水才能表现它的剽悍的本性像这样的江岸共几百里,都不敢与江水相争,而到这里忽然与岩石相遇。水汹涌直下,冲击屈曲的岩石,岩石危崖耸立,用力抵挡浪头,而水和石像相持着战斗:水与石搏斗,则广阔浩大,汹涌澎湃,把石劈为林,侵蚀为孔洞,冲刷为剑戟的形状,削磨为虎和犀牛的种种形态,石好像也不能没有稍微退让的意思;而石与水搏斗,岩石像墙壁一样雄伟耸立,愤怒凶猛而强健,任凭浪涛洗磨。浪涛激荡而来,却浪返涛回,原来是波涛触到岩石就慢慢退回,像打败了往回逃一样。千万年来,江水用尽它的力量所能达到的,只能损坏岩石的一点皮毛,而终究不能啃动骨头冲毁巨石。于是,石常常取胜,而水常常不能取胜,这就是它能成为一城的柱石,而万代依靠它的原因。

我与长石等人登上山颠,望江上水光浩渺,黄山如舒展的旗帜,心里对这很高兴。接着见山下乱石堆积,就到水边大石上上,各自占据一块石头坐下。静听水石相搏的声音,大的像晴天的雷声,小的像哀伤缠绵的曲子。仔细一看,有的形状像钟鼎,有的颜色像云霞,有的纹理像大篆。石得到水的帮助,产生它的美丽增加它的妩媚,水对于石,不但不能危害它,反而为它提供了帮助。我感叹说:处于坎坷不平的时候,而奋发写文章,以垂名后世的读书人,与这有什么不同呢!绣林山因为刘玄德在这里迎娶孙夫人,石上覆盖红锦,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它下游就是刘郎浦。这天同游的人,有任中秘的王季清、任太史的曾长石,任文学的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

词句注释

  1. 结约:盘曲
  2. 堮堮[è]:山崖高峻的样子
  3. 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
  4. 滹滹[hū]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
  5. 怒狞健蛰[zhé]:凶猛刚强
  6. [hǔ sì]: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这里指形状像虎。
  7. 辄靡:用处少。辄,用处。

作品赏析

水注射拳石,石力抵其锋。水汗汗田田、滹滹干干,虽使石不能无少让;然石壁立雄峙、怒狞健鸳,使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而不致伤骨理而损根本。长年累月的冲刷,石则形如钟鼎,或色如云霞,或文如篆籀;不但不受其害,反而愈发其妍,愈增其媚。

文末从水石相激相搏而石增妍益媚的事实中悟出“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的道理,令人深思。

全文构思奇幻,描写生动,颇具哲理。

猜你喜欢

感情

唐代 • 白居易

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覆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

况经梅雨来,色暗花草死。

青玉案·用辛稼轩元夕韵

宋代 • 刘辰翁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

夜宴左氏庄

唐代 • 杜甫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代 • 孟浩然

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

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

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与刘伯宗绝交诗

两汉 • 朱穆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袁中道
简介描述:

袁中道(1570年-1626年),字小修,一作少修,别字冲修,号凫隐居士,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与兄宏道、宗道并称“三袁”,明代文学家、吏部郎中。“公安派”领袖之一。

袁中道少有文才,十余岁时,作《黄山》《雪》二赋,长达5000多字。长大后,宦游京师,结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中进士,官自徽州(今属安徽)教授,历任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南京吏部郎中等职。天启三年(1623年)八月三十日,袁中道病逝于南京,终年五十六岁。

袁中道主张打通复古派和公安派的诗学理念,既克服两派之缺陷,同时又兼采其长,这从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明末复古文学和性灵文学的合流。其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如《游石首绣林山记》《游鸣凤山记》等,情景交融,描摹入微;尺牍文如《寄蕴璞上人》《答潘景升》等,直抒胸臆,文笔明畅;日记《游居柿录》,多精粹文笔,对后世日记体散文有一定影响。袁中道的著作有《珂雪斋集》20卷和《游居柿录》20卷。其诗文主要以山水寄情、酬酢应答、感时伤怀为内容,偶有关心民瘼之作。思想平泛,艺术上也创新不多,与其文学主张不相称。

袁中道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