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袭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冬前冬后转遍了几个村庄,踏遍了溪南溪北,双脚都沾满了霜,又爬上孤山,在梅树丛中上下寻觅,都未见到梅花的踪迹,寻梅不遇,沮丧地立于山头,忽然一阵寒风吹来,不知从何处带来一阵幽香,蓦然回首,她竟然就在身后,那样淡妆素雅,俏然而立。我顿时如遇梅花仙子一般,惊讶于她的清丽脱俗,沉醉于她的风华绝代。然而春寒使我从醉梦中醒来,听到凄怨的笛声,便想到春天会尽,梅花也会片片凋落,此时淡淡的月色笼罩着黄昏。
这首散曲以清丽质朴的文字构筑了一个寻梅者、失落者、孤独者的故事。起笔不凡,突兀而来。“冬前”“冬后”拉开了时间的间隔,表明寻觅时间之长。“溪北”“溪南”“树头”“树底”通过空间意象的推移,体现作者艰难的跋涉过程。“孤山”在杭州西湖中,北宋诗人林逋隐居于此,点明作者所寻乃孤山之梅。“两履霜”是一个特写镜头:联系后文,作者应该是借着月色,乘着酒兴,踏着满地霜华去寻梅,可见心情之迫切。这三句构成鼎足对,且鼎足对中运用叠字,节奏感更强,音律上感觉更和谐。
扑面来的冷风带来了梅花特有的暗香,让人不禁充满期待:就在近前,但不知道究竟在哪儿。这句是巧妙地利用人的嗅觉对梅香的感知构成梅存在的事实,未见其形,先闻其香。“忽相逢缟袂绡裳”一句中,“忽”字传神地表达出了蓦然回首,眼神相接时的喜悦。此处暗用典故,柳宗元《龙城录》记载:隋朝赵师雄途经罗浮,梦中遇一淡妆素服的女子,并与之交谈饮酒,等到被冷风吹醒,发现睡在梅花树下。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把梅花写成了一位白衣仙女,清雅飘逸,婀娜多姿。
“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作者连用了三个与梅有关的典故。“酒醒寒惊梦”紧接上句赵师雄罗浮梦遇梅仙的典故,表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梦幻般短暂易逝。梅与笛有不解之缘,古笛曲有《梅花落》,笛声哀婉凄怨,闻之断肠。李清照《永遇乐·元宵》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在叹梅花落尽的同时饱含无尽的哀伤。诗人林逋隐居孤山,养鹤植梅,有“梅妻鹤子”之号,其《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描写月下梅花的千古绝唱。“淡月昏黄”从此句中直接化出,十分巧妙自然,既让人联想到微风吹拂、月光朦胧中梅花摇曳扶疏的姿态,又是实写,诗人乘兴寻梅,遇梅,引发联翩浮想,酒醒梦回,已是月光惨淡,空山夜静。以此句作结,韵味悠长,平添了哀怨的氛围和孤独的情绪。
自古以来,梅花就是高洁之士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象征。乔吉到孤山“寻梅”,既是文人的雅趣,也是一种生命追求的象征:梅花高洁出尘、孤高傲世,然而总是经受着风雪严寒的打击摧残,在春天到来之前就已经花落香销。乔吉愤世嫉俗,山水逍遥,然而一生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以这首散曲前五句节奏明快,曲调明朗,表现出对梅的挚爱和寻梅的乐趣,后三句把自己的失意心绪与梅花的凄清动人融为一体,格调凄婉冷峻。
乔吉一生不曾显达,甚至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其作品内容也因此而表现出一种消极厌世的情绪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会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这首曲子就是作者这种心理的折射反映。
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
樊姊玉奴恨,小钿疏唇,洗妆轻怯。汜人最苦,纷痕深、几重愁靥。花隘香浓,猛熏透、霜绡细摺。倚瑶台,十二金钱晕半掐。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迢迢匹马西征。新晴。韶光明媚,轻烟淡薄和气暖,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愁生。伤凤城仙子,别来千里重行行。又记得、临歧泪眼,湿莲脸盈盈。
消凝。花朝月夕,最苦冷落银屏。想媚容、耿耿无眠,屈指已算回程。相萦。空万般思忆,争如归去睹倾城。向绣帏、深处并枕,说如此牵情。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融等已逝,唯干著论,成一家言。
雪销未尽残梅树。又风送、黄昏雨。长记小红楼畔路。杵歌串串,鼓声叠叠,预赏元宵舞。
天涯客鬓愁成缕。海上传柑梦中去。今夜上元何处度。乱山茅屋,寒炉败壁,渔火青荧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