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孜孜矻矻

宋代王安石

孜孜矻矻。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

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道、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白话译文

勤勤恳恳地劳作而不懈怠,但一向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只是勉强自己去做事业。感觉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没有什么帮助,哪能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只觉得时光在轮回中匆匆消逝。幸亏有明理静心的佛学,可以使我在短时间内能在精神上把他人超越。到底经历过怎样的事情,才能像现在这样拋却潮水般汹涌澎湃的情绪,认清人这一生就像那渤海上的泡沫般瞬间消散。

无论怎样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事物的根本是不会改变的。只有那些极其微不足道的、藏在心中不切实际的梦想才会被埋没。贪恋他人眼中的荣华富贵、光鲜亮艳,谁又会料到,这世间本来就无物。人一旦心中茫然没有归处,最终被生死命运所屈服,容易被功名利禄所诱惑。所以纵使有千种计策在心头,也难以避免那些突如其来的变故。

词句注释

  1. 雨霖铃:词牌名,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教坊曲名。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正体。
  2. 孜孜:勤勉;不懈怠。
  3. 矻矻(kū kū):勤劳不懈的样子。
  4. 明:目标,意志所趋。
  5. 强作:尽力而做,勉力而做。出自《孔丛子·执节》。
  6. 窠窟:动物栖身之所。亦喻指事业。
  7. 济:对困苦的人给予帮助。
  8. 堪:能,可以,足以。
  9. 仓猝:亦作“仓卒”,意思是匆忙急迫。
  10. 弹指:捻弹手指作声。佛家多用来比喻时间短暂。
  11.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瀛渤:指渤海。
  12. 本源: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自性:佛教语。指请法各自具的不变不灭之性。
  13. 妄想:佛教语。狂妄地打算;不能实现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梦想。
  14. 谁信道:意为谁料到,没有料到。
  15. 一旦:不确定的时间词,表将来有一天。有“万一”“突然”等预设意味。
  16. 阎罗:亦称“阎王”“阎王爷”,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中的冥王,是掌管人间地狱众生灵寿命生死的半神半鬼之王。
  17. 机筹:计谋;计策。
  18. 唐突:指横冲直撞、突如其来等状态。

作品赏析

王安石这首词善于运用佛语,批评了那些迷失自我、贪图名利的人们同时也是借此自勉。王安石晚年远离政治舞台,生活逐步趋于平静,所以常到附近的定林寺参禅静修、读书练字、著述为文,喜欢以佛语入词闹明所感悟的禅理,以此来打发闲居山野的时光。但作为一个积极入世的政治家,在这种闲居的处境下,他又怎能不有所慨叹呢?所以说,这首词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明理至深,独具匠心。上片阐述人这一生为事业拼搏,有时不知所以然,直到参悟明理静心的佛学,才真正在精神上超越他人、提升自我。作者行文谨慎,迂缓沉滞。下片呈奔放之势,又适可而止调势归于收敛,使人情不自禁联想到当时的社会现实细细品味,又感到十分符合客观实际。

创作背景

宋人喜欢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也多用《雨霖铃》词牌抒写离情别恨。此词当作于王安石晚年时期,具体年份未得确考。

猜你喜欢

寄韬光禅师

唐代 •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浣溪沙·水满池塘花满枝

宋代 • 赵令畴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渡荆门送别

唐代 •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代 •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破阵乐·露花倒影

宋代 • 柳永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