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唐代杜甫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白话译文

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

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兮,济南是名土辈出的地方。

云山磅礴已令人生发诗兴,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

修长的竹林清爽无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

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奈何。

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

词句注释

  1. 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司马相如《上林赋》:“齐列为东藩。”
  2. 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3. 北渚:指历下亭北边水中的小块陆地。
  4. 清河:大清河,又名济水,原在齐州(济南)之北,后被黄河夺其河路。
  5. 海右:古时正向为南,因海在东,陆地在西,故称陆地为“海右”。
  6. 济南名士多:此句作者自注:“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自汉以来的经师如伏生等,皆济南人,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
  7. 云山已发兴(xìng):曹毗文:招仪凤于云山。云山指远处的云影山色。发兴催发作诗的兴致。
  8. 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侑酒的歌妓。
  9. 当:是当对的当。语本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
  10. 修竹:修长的竹子。阮籍诗:修竹隐山阴。江淹《竹赋》:亦中暑而增肃。交流:此与彼受谓之“交”。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
  11. 交流:两河交汇。《东征赋》:望河济之交流。《三齐记》:历水出历祠下,众源竟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所谓交流也。
  12. 蕴真:蕴含着真正的乐趣。用谢灵运诗“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
  13. 惬:称心,满意。
  14. 贵:尊贵,指李邕。贱:低贱,杜甫自谦之称。
  15. 俱:都。
  16. 物役:为外物所役使。
  17. 公:指李邕。
  18. 难重过:难以再有同您一起重游的机会。

作品赏析

杜甫曾自称少小脱略,结交老苍。这时能陪李邕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

全诗十二句。诗前四句游历下亭及其原因。李邕前辈驻东济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游历下亭。这段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骨一联,极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诗原注称“时邑人塞处士在坐竹“。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予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之后,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这联为人所喜爱,现仍在历下亭悬挂,为游人观赏。次四句写亭中宴饮,周围云山美景,助发雅兴,眼前玉琨歌会,对酒为乐,歌声清扬,举觞劝客。更有修竹笼翠,亭中不觉暑热,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真是赏心乐事。此四句全以虚字当腰,极显抑扬之能事,为本段的特色。最后四句写宴游历下亭之感想,此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日落席散又该如何,可感可叹啊!大家都为外物役使,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则系抒情,寓无限之留恋,伤重游之无期。系叹息人生之别易见难。但更有深于此者,则矗贵贱俱物役骨,无贵无贱,皆为物役,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这当是老庄思想在诗里的流露。

全诗辞真意切,情感深挚,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二句为时人后人赏誉,悬挂亭中,流传千古。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到临邑看望其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北海郡太守李邕在济南,相与游宴于历下亭。李北海,即李邕。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时为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比杜甫年龄大三十四岁。其时,杜甫能陪李邕宴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此诗便是他即席所赋。

名家点评

  • 王嗣奭《杜臆》卷一云:此诗古朴沉雄,亦效北海。“贵贱俱物役”可作醒世名言。
  •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云:起四叙事,中四写宴,末四惜别。首言李之来。次言到之处。三点历下亭。四兼坐中客。“发兴”则酒怀动矣。“当歌”则酒兴豪矣。而竹色波光,清凉交映,襟期正复哂然。“蕴真”二字,无所不包。其人、其地、其景,皆是蕴含真趣者。是以临分逆计,重徘徊焉。
  • 王阮亭《杜诗镜铨》卷一云:唐人用字多异者:韩退之《岳阳楼》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防。”“防”字音访。白乐天《寄裴晋公》诗:“金屑琵琶槽。”“琵”字读入声。如是不可枚举。今按杜诗如“从公难重过”、“几时杯重把”、“君臣重修德”、“苍生岂重攀”、“叶蒂辞枝不重苏”,皆以平读去。“细草偏称坐”、“意内称长短”,“乘舆恐未回”、“皇极正乘兴”,皆以去读平。
  • 王士禄曰:“此与下篇,雅近选体,与他诗不同,当是有意仿北海之作。”

猜你喜欢

冷清清人在西厢,叫一声张郎,骂一声张郎。乱纷纷花落东墙,问一会红娘,絮一会红娘。枕儿余衾儿剩,温一半绣床,闲一半绣床。月儿斜风儿细,开一扇纱窗,掩一扇纱窗。荡悠悠梦绕高唐,萦一寸柔肠,断一寸柔肠。

别石塔

宋代 • 苏轼

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 “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 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坡首肯之。

元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梁州梦

唐代 • 元稹

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西塞山怀古

唐代 •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

唐代 • 皇甫松

晴野鹭鸶飞一只,水葓花发秋江碧。刘郎此日别天仙,登绮席,泪珠滴,十二晚峰青历历。

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行人经岁始归来,千万里,错相倚,懊恼天仙应有以。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