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长城少年是仗义轻生的侠客,夜里登上戍楼看太白的兵气。
陇山上的明月高高照临边关,陇关上的行人夜晚吹起羌笛。
关西地区来的老将不胜悲愁,驻马倾听笛声不禁老泪横流。
身经大大小小百余次的战斗,部下偏将都被封为万户之侯。
苏武归汉后只被拜为典属国,节上旄头徒然落尽北海西头。
这首怨婉的边塞诗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笔法奇特。诗中先后出现了三个不同身份的人:对边塞世界充满幻想的少年、陇山地区远行的人、驻守边塞的老将。在诗句的起笔中,少年游侠趁着夜色登上戍楼眺望星辰,诗句中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和跃跃欲试的少年激情。通过瞭望之所见,第三句将诗歌视点转换到了月色下的边塞大地,进而引出了这片大地上的行人。行人思念家乡,吹起笛子。在一、二两句的少年人看来,这样的景象新奇而浪漫,但同样听到笛声的老将军,却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诗人巧妙地用一片笛声,将三种不同身份的人,串联在一起,使读者读后感慨无限。
诗歌后半部分的描写重点放到了老将身上。这位老将身经百战,有的部下已经享受高爵厚禄,但他却仅仅是一个小官而已。“麾下偏裨万户侯”暗用了李广的典故,李广身经百战却不得封侯,他曾经抱怨“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自己却“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可以想见其心中的愤懑不平。“老将”与李广有着类似的遭际,他用苏武的典故安慰自己: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坚贞不屈,回国也仅仅被封为典属国而已。用古人遭遇的不公来安慰自己的遭遇,在旁观者看来,更增一分凄凉之感。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此诗即是其中一首。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闷来无那,暗数尽、残更不寐。念楚馆香车,吴溪兰棹,多少愁云恨水。阵阵回风吹雪霰,更旅雁、一声沙际。想静拥孤衾,频挑寒灺,数行珠泪。
凝睇。傍人笑我,终朝如醉。便锦织回鸾,素传双鲤,难写衷肠密意。绿鬓点霜,玉肌消雪,两处十分憔悴。争忍见、旧时娟娟素月,照人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