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的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没人感到奇怪。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边防才变得严紧,但是也并不害怕辽兵。
端拱年间,有个老妇人只身留在店里。正碰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下,大声叫喊老妇人给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瓦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大力气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把井绳系在弓的一头,俯下身子向井里打水。老妇人于是从背后把辽兵推落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齐备,马鞍后面还悬挂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吏民看到了都认为她勇敢。
唉,国家防守边塞要地,大量使用边地的士兵,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习惯作战而且不惧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如此,那些边地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近年来对边地要塞那些勇猛的战士,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被谓“厅子”,这些都是习惯作战而且不惧怕不懦弱的人啊!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准备战马,有的妻儿整理武器,甚至还有不披挂铠甲就去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把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即使招募士兵,边地的人也不响应,这是为什么呢?都是因为被选中的都要归属上都,离开了家乡故里的缘故啊。而且每月的军饷微薄,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装备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级的部队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军队,使那些士兵对自己的故里有眷恋的感情;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使他们在吃饭穿衣上富足;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战马,那么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能如此,只要选一万边地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用心,我看不出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人的英勇事迹,总体记录边境战事,赠给在位当权的人。
这是一篇议论文,是“贻于有位者”的一篇策论。在具体论证上,作品采取归纳推理的方法。它的逻辑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突出一个重要的字眼——“勇”,先写老妪之勇,以老妪之勇推及整个边民之勇,接着便从正反两方面来展示嘉其勇和削其勇所带来的不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文论点:重视边民之勇,此乃克敌制胜的法宝。作者在篇末结语中说:“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实际上道出他安排这一逻辑结构的匠心。
这种逻辑结构促成了文章典型概括的成功,这是文章足可称道的地方。开章是一段叙述,说从前汉辽相安无事时,唐河店之地常有辽人进出,边民并不以为怪。双方交兵后,边民提高了警惕,“然亦未甚惧”,由此引出下文。文章没有去铺写边民如何勇敢,而是去写一个人、一件事。作者选择的是一个老妪。这老妪胆量过人,从一个“独”字就可看出,虏兵常出入此店,而她能安然独居此地,自然不是胆小之辈。紧接着,文章叙述一件小事:有一日,一个虏兵来到此处,耀武扬威,端坐店中,呵斥老妪给他送水。老妪到井边吊水,佯称自己提不动,请虏兵自取,乘机将其推入井中,最后割其首级,跨马奔州府报告。特别写出的是她的马上甲胄俱齐,马鞍后面还挂着一个猪头(实是敌人首级,此称“彘首”,有鄙视意)。一个老妇人,便如此机智英勇,故“常山吏民观而壮之”。作者由此感叹道:“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老妪尚且有此壮举,何况那千万个比老妪年轻强壮的边民。详写老妪之勇,而对边民之勇则加以概括叙述,即跃然呈现,相得益彰。读者可以感受到像《续资治通鉴》所记载的“边民之骁勇者,竞团结以御敌,或夜入城垒,斩取首级来归”的动人情景。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典型概括的方法,以一件事来概括一个人的典型特征,又以一个人的典型特征来概括整个边民的精神状态。不于大处着笔,而从细微处着眼,借一勺水而兴洪波,藉一片叶以知春秋,从一个人的心理中探讨出千万个人的心理。
文章论证的方法、节奏甚有可取之处: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铺陈,时而简说,事理相交,详略互补。结构上环环扣紧,渐入渐深,首尾相联,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极为严密的整体。而且能前有所伏,后有所应。前有所指,后有所陈,往复回还,语断势连。如文章首叙老妪之勇,而自然得出“其人(边郡骑兵的整体)可知”的结论。文章由此进入其核心部分:论抗辽战争的成败根由,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如何对待边民问题的严峻性。
作者以具体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说明“在位者”若能重视这种地方武装,助其力,嘉其勇,边疆就能岿然不动;若像边将李继隆那样削弱边民力量以保全自己,则边民有勇也不会战,战争必告失败。最后层层逼进,指出削弱边民之勇不仅是李继隆一人,如今朝廷所为正是步其后尘,对整个边兵薄其给,轻其力,散其势,使强壮者不足以御敌,赢弱者不足以保身。边民勇气不复,国家安全也就不复存在。于是水到渠成地向“有位者”献策:谋人之国者,要在重视边民之勇处用心。读者于此可感到强劲的逻辑力量。
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面规讽。他多次被贬,大都因好直言而坐罪。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文中毫不隐讳地批评“有位者”,并把矛头直接指向朝廷:“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语锋犀利,诚为可贵。这就使文章形成一个特点:说理恳切,语势酣畅。此决非胸无磊落之气者所能为,是一种忠毅人格力量的体现。
五代以来,北方契丹族(辽)渐渐崛起,并常有南下之望,汉与契丹之间长期和睦相处的局面渐被打破了。北宋王朝统一南中国后,为了解除契丹人的威胁,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曾两次兴兵伐辽,企图收复五代时被辽国占领的北方大片土地,但两次均告失败,唐河一带因而成为北方边防的前线。
探讨失败的原因,谋画进击的策略,是当时朝野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北宋朝廷重臣多畏敌如虎,纷纷向太宗上疏,主张“屈己”求和;宫居右正言的王禹偁则于端拱二年(989年)献《御戎十策》,力主“外任其人而内修其德”,充分准备,俟机再战,并建议太宗“下诏感励边人,使知取燕蓟旧疆,非贪其土地”。这篇文章就是缘此而发的,约作于端拱二年或淳化初年(989年左右)。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可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
去年夏秋旱,七月黍穟吐。
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
调度急星火,逋负迫捶楚。
网罗方高悬,乐国果何所?
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
呼天天不闻,感讽复何补?
单衣者谁子?贩籴就南府。
倾身营一饱,岂乐远服贾?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
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不用许飞琼。瑶台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