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阳休之书

南北朝祖鸿勋

阳生大弟: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在本县之西界,有雕山焉。其处闲远,水石清丽,高岩四匝,良田数顷。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乱荒废,今复经始。即石成基,凭林起栋。萝生映宇,泉流绕阶。月松风草,缘庭绮合;日华云实,旁沼星罗。檐下流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松柏而葱蒨。时一牵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怀。企庄生之逍遥,慕尚子之清旷。首戴萌蒲,身衣缊袯,出艺粱稻,归奉慈亲。缓步当车,无事为贵,斯已适矣,岂必抚麈哉!

而吾子既系名声之缰锁,就良工之剞劂。振佩紫台之上,鼓袖丹墀之下。采金匮之漏简,访玉山之遗文。敝精神于丘坟,尽心力于河汉。摛藻期之鞶绣,发议必在芬芳。兹自美耳,吾无取焉。尝试论之:夫昆峰积玉,光泽者前毁;瑶山丛桂,芳茂者先折。是以东都有挂冕之臣,南国见捐情之士。斯岂恶粱锦、好蔬布哉!盖欲保其七尺,终其百年耳。今弟官位既达,声华已远,象由齿毙,膏用明煎。既览老氏谷神之谈,应体留侯止足之逸。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则吾于兹,山庄可办。一得把臂入林,挂巾垂枝;携酒登巘,舒席平山,道素志,论旧款,访丹法,语玄书。斯亦乐矣,何必富贵乎?去矣阳子,途乖趣别。缅寻此旨,杳若天汉。已矣哉!书不尽言。

白话译文

阳生大兄弟:我近来由于家中贫困亲人年老,经常返归故乡。在本县的西面地界,有一座雕山。那里僻静幽远,流水山石清澈绚丽,高高的岩壁四面围绕,肥沃的农田数顷。家中原先有茅屋在这里,遭遇动乱已经荒废,现在又开始修建经营。就着山石建成地基,靠着林木横起屋梁。女萝攀生映入屋内,泉水流淌绕着石级。月下的松、风中的草,沿着庭院罗绮般地相合;向阳的花,云间的果,依着池沼繁星般地罗列。屋檐下飘出的炊烟,和山间云气一起升腾舒卷;小园内生长的桃李,间杂松柏更觉葱翠鲜美。时常一人手提衣裳跋涉过涧,拄着手杖登上山峰,心中悠悠似独自飞升,身子飘飘如将要远去,幽远浩渺已不再觉得自己在天地之间了。像这样待久了,便回到住所。一个人坐在兀立的石上,面对泉水手抚琴弦;独自在山间吟咏,举起酒杯抬头望月。听到风声思绪萌发,耳闻鹤鸣情怀涌动。企望庄子那样的逍遥自在,羡慕尚君那样的清闲旷达。头上戴着竹编的斗笠,身上穿了麻制的狡衣。出门种植高粱稻麦,回家侍奉父母双亲。缓步而行就当作车驾,没有是非就是富贵。这样已经很适宜了,何必还要摆弄麈尾空谈呢!

而你已经套上了名声的缰绳枷锁,身受能工巧匠的刀雕斧凿,在紫禁宫上摇动玉佩,在红台阶下拂拭衣袖。收集金匮藏书遗漏的书简,寻访玉山策府未收的文籍,钻研《九丘》《三坟》耗竭精神,追求文如银河费尽心力。铺陈词藻希望能像印囊上的刺绣,发表议论务必使人如嗅芳香。这些都是你自己的爱好,对我来说并不足取。曾经试着对此这样议论:那昆冈上堆积的玉石,光泽闪亮的早被开采;瑶山中丛生的桂树,芳香茂盛的先被采摘。所以东都洛阳有挂冠而去的朝臣,南方泽国出现了为情捐躯的志士。我这样难道是厌恶佳肴锦缎、偏爱蔬菜粗布吗?那全是为了要保全这七尺之躯,尽享人生百年啊。现在贤弟官位已经通达,声誉也已远播。然而大象由于象牙珍贵而弊命,油膏因为能照明而受煎熬。既然已读了老子有关谷神的议论,应当体味留侯知足而止的旷达。如果能幡然以清闲自重,解下玉佩拿去发簪,则我在这里,山庄可以办妥。一旦能挽着手臂同入山林,可把头巾挂在低垂的枝上;带着村酒共登峰峦,将席铺在平坦的山间。彼此叙说生平志向,共同谈论往日的情意,探讨炼丹的方法,讲述玄妙的书籍。这样也是很快活的啊,何必一定要求富显贵呢?我走了啊阳君,道路相背意趣不同。远远追寻这种人生旨趣,却像银河那样遥遥无期。就这样吧,信中写不尽要说的话。

词句注释

  1. 阳休之(503年—582年):北朝文学家,历魏、齐、周、隋四代。字子烈,右北平无终(今天津蓟州)人。北魏时为员外散骑侍郎,入齐历散骑常侍、中书侍郎、中山太守诸官,齐末为尚书右仆射。齐亡,历周入隋,官至上开府,和州刺史,卒于洛阳。
  2. 阳生大弟:即阳休之。大弟,对朋辈中年龄小于己者的亲切称呼。
  3. 比:近日,近来。
  4. 故郡:指涿郡范阳(治所在今河北涿州)。
  5. “其处”二句:《宋书·隐逸传论》:“岩壑闲远,水石清华。”闲远,僻静遥远。
  6. 匝(zā):围绕。
  7. 顷:古代以百亩为顷。
  8. 经始:开始测量营建。语本《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9. 栋:房屋的正梁,这里指造房。
  10. 萝:女萝,野生藤本植物。
  11. 月松:月下之松。风草:风中之草。
  12. 缘庭绮(qǐ)合:指松、草萝生庭中如锦绣。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喻松草宛然妙合。
  13. 日华(huā):阳光下的花朵。华,通“花”。云实:生于山巅多云处的果实。
  14. 旁(bàng)沼星罗:依傍池沼像星辰一样散布。旁,同“傍”。一作“傍”。
  15. 松柏:一作“椿柏”。葱蒨(qiàn):草木青翠茂盛貌。
  16. 牵裳(cháng):撩起下衣。一作“褰(qiān)裳”。涧:两山间的流水。
  17. 孤上:犹孤高。
  18. 杳(yǎo)然:幽远深广的样子。
  19. “独咏”二句:《晋书·王徽之传》载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浩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山阿(ē),山的曲折处。
  20. “听风声”二句:《晋书·谢玄传》记前秦苻坚在淝水被东晋军击败,“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此借言情怀为自然声响所动。又晋陆机为人所陷,临死前有“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之叹。事见《晋书·陆机传》。鹤唳(lì),鹤鸣。
  21. 企:盼望,希望。庄生:战国宋人庄周,中国古代哲学家。逍遥: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又庄子作有《逍遥游》,讲述“顺万物之性,游变化之涂”(郭象注)的道理。
  22. 尚子:《后汉书·逸民列传》:“向(《高士传》作“尚”)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也。隐居不仕,性尚中和,好通《老》《易》。贫无资食,好事者更馈焉,受之,取足而反其余。”清旷:清明旷达。
  23. “首戴”二句:语本《国语·齐语》:“首戴茅蒲,身衣袯襫,沾体涂足,暴其发肤。”萌蒲,新生竹皮制成的斗笠,也作“茅蒲”。缊袯(yùn bó),麻制蓑衣。
  24. 艺:种植。
  25. “缓步”二句:语本《战国策·齐策》颜斶曰:“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26. 抚麈(zhǔ):指手执拂尘凭空谈玄。麈,一种似鹿而大的动物,尾毛可作拂尘,为魏晋人清谈时常备之物。“抚麈”一作“抚尘”,指在尘世中忙碌。
  27. 吾子:指阳休之。一作“吾生”。既:已经。缰锁:缰绳枷锁,喻指束缚、牵累。《汉书·叙传》:“贯仁义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
  28. 良工:能工巧匠,喻指从学之师。剞劂(jī jué):刻镂用的刀凿。
  29. 佩:指贵族身上佩戴的玉器。紫台:犹紫宫,古称帝王所居。
  30. 丹墀(chí):古代宫殿前涂红色的石阶。
  31. 金匮(guì):代指古代国家藏书之所。《汉书·高帝纪下》:“丹书铁契,金匮石室。”漏简:指遗失的文书。简,竹片,战国至魏晋为书写的主要材料。
  32. 玉山:群玉山,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策府。”郭璞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
  33. 丘坟:传说中的古代典籍《九丘》《三坟》的简称,后泛指典籍。
  34. 河汉:东汉王充《论衡·案书》:“汉作书者多,司马子长、扬子云,河汉也,其余泾渭也。”此指文章辞赋。
  35. 摛(chī)藻:铺陈辞藻,意谓施展文才。鞶(pán)绣:绣花囊,古代官吏用以盛印绶。西汉扬雄《法言·寡见》:“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后以“鞶绣”形容事物绚丽华美。
  36. 芬芳:喻指美好动听。一作“芬香”。
  37. 自美:自以为美。《庄子·山木》:“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
  38. 昆峰:即昆冈,传说中的产玉之山。《尚书·胤征》:“火炎昆冈。”孔安国传:“山脊曰冈,昆山出玉。”
  39. 瑶山:传说中的仙山。
  40. “是以”句:《后汉书·逸民传》:“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时王莽杀其子宇,萌……即解冠挂东都(指洛阳)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后世遂以“挂冕”比喻辞官。
  41. “南国”句:用战国楚大夫屈原怀忠见谗,被放逐投汨罗江自沉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捐情,舍弃私欲。
  42. 粱锦:指精美的衣食。蔬布:指粗略的衣食。
  43. 七尺:指身躯。古代成人一般身长七尺,故称。
  44. 百年:一生,终身。
  45. 声华:美好的名声。
  46. “象由”句:象因为象牙珍贵而被人击毙。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后以“象齿焚身”比喻以财宝招祸。
  47. “膏用”句:油膏因能照明而受煎熬。《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喻人因有才能或有财产而得祸。膏,油脂。用,因为。
  48. 老氏:即老子,春秋时楚人,中国古代哲学家。谷神之谈:指《老子》六章所谓“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把“道”形容为谷神。“谷”为山谷,取其空虚;“神”则有变化莫测之意。老子认为“道”变化莫测,永恒不变。
  49. 留侯:汉代谋臣张良,汉六年(前201)封留侯(因始见刘邦于徐州沛县东南之留城而求封)。止足之逸:《史记·留侯世家》载萧何为相,张良辞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候,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50. 翻然:又作“幡然”,形容转变迅速。清尚:清高自重。
  51. 解佩:脱去朝服。佩,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捐簪(zān):犹挂冠散发,意谓辞官。簪用于束发系冠。
  52. 办:置办,筹措。
  53. 一得:一旦得以。把臂入林:谓与友人一同归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54. 巘(yǎn):大小两截的山。
  55. 舒席平山:铺陈的座垫与山齐平,意谓在山巅坐卧。
  56. 素志:生平志向。
  57. 旧款:旧情。款,情意。
  58. 丹法:炼丹的方法。
  59. 玄书:指道家典籍。
  60. 途乖趣别:道路不同,趣味有别。乖,违背,背离。
  61. 缅:遥远的样子。此旨:归隐的意旨。
  62. 杳:深远。天汉:指银河。

作品赏析

南朝文受宫体习染,多风花雪月,吴侬软语,而风格轻靡,姿态婉娈。入北朝,则稍涉清刚之气,江河山川,沟陇田园,往往藏锋露颖,渐见风力。读祖鸿勋此文,可略见一斑。

此文是祖鸿勋辞官归里后写给阳休之的信,共分两个部分。作者先叙述陶冶山水,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后规劝阳休之急流勇退,知足而返。作者为人耿介,不与世俗同流,虽入仕朝廷,常心寄霄汉。他位至高阳太守,而在官清廉朴素,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颇以为清高。所以他最终辞官归里,完全是适心应性而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来看开头第一句“吾比以家贫亲老,时还故郡”,纯粹是托辞而已。所以作者仅用一笔带过,立即转入对家乡山庄田园风光的描写。先写居处环境:雕山地处闲远,水清石丽,四周有重峦叠嶂相拥,中间有数顷良田相伴;家有野舍于斯,虽遭荒废,而经过修复,已焕然一新。作者以十分欣赏的心情描绘他的“野舍”:依山就势,即石成基,援木为梁,凭林起栋。上有萝蔓攀援,高映屋宇;下有清泉潺暖,环绕石阶。庭中有月松婆娑,绿草生翠,溪边有日华浮动,云光徘徊。时有流烟飘过,随云气氤氲而舒卷汗漫;再看园中桃李,共香椿翠柏而比丽争姿。短短几十字,就将其雕山野舍的大好风光描摹出来,运笔幽峭简劲,清丽而生动,令人不胜企羡。

至此,作者转换笔法,变客观描绘为主观介入。作者果然耐不住山川风光的吸引,尽情陶醉了。当他不时褰裳涉水、拄杖登攀的时候,不禁产生了“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的感觉,仿佛不是立足人间,而已置身仙山琼阁,羽化而登仙了。“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一句,直将作者误把人间作仙境,盘桓其间流连忘返的心情和神态,勾画得出神入化,宛然若现。所以,他余兴未尽,归来仍“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举酒望月”,不但勾勒出了作者寄情山水、啸傲江湖的潇洒形象,还暗寓了时间的流程,表明作者从褰裳涉水到举杯望月,已在山间徜徉了一天,时已至晚了。眼观之景渐已朦胧隐去,惟耳聆之声与心想之象,则络绎奔会,粲然成章。所以接下来“听风声以兴思”四句,既暗寓了时间的流程,也揭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观景—聆声—兴想。这样,文章从写景到抒情的转合也就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其笔法之老练纯熟,可见一斑。随后八句,则从这具体的情境中跳出来,略写归隐后的生活。戴斗笠,穿蓑衣,躬自耕耘,奉养双亲,以散步代车马,以无事为和贵。他认为这是人间最为适意快心的事了,连挥麈清谈的风雅也难以与之媲美。“岂必抚麈哉”,把作者身居山间、心性俱足的感情和盘托出了。

第二部分掉转笔锋,直指阳休之本人。据《北齐书·阳休之传》记载,阳休之“俊爽有风概,少勤学,爱文藻,弱冠擅声,为后来之秀”。可见他出名很早,且仕途通达。但在作者看来,名声之事不过缰锁而已,为其所累,就像一块天然好料,被木工左砍右凿,削刮得面目全非。所以他转过来第一句话就是“而吾子既系名声之缰锁,就良工之剞劂”,直截了当,切中要害。接着八句描绘阳休之官场得意、文坛擅名之状,用语精丽,文辞华美,俨然歌颂褒扬的口吻。但归为八字,甚具振聋发聩之响:“兹自美耳,吾无取焉。”这不过是阳休之的自鸣得意,作者根本就看不上。这段文字很值得玩味。以腴词裹讥意,用颂调唱哀声,仿佛先要让阳休之高兴一下,然后当头棒喝,使之猛省。这种先扬后抑、明褒实贬的欲擒故纵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颇具奇峰突起、耳目顿开之效。然后再展开正面论证,而获水到渠成之势。作者先以积玉光泽者前毁,丛桂芳茂者先折为喻,再以历史教训为鉴,反复开导,多方引证,告诫阳休之应注意敛锋藏迹,免遭“象由齿毙,膏用明煎”的命运。他还拈出老子的虚无之道,奉为圭臬,举出张良的急流勇退,作为楷模,希望阳休之能够幡然悔悟,悬崖勒马。他竟禁不住把假设悬想为现实,憧憬起二人归隐山林的生活:把手入林,携酒登山,天为被,地为床,昼论道,夜谈玄,摅心志,畅胸怀。人生得此足矣,“何必富贵乎?”一语既出,表明了作者对于这种生活的倾心向往和追求,同时又把自己从热烈的遐想拖回到了清冷的现实。他不得不认识到,人各有志,不可力强而致,所以最后忍不住以感慨作结。其中既有埋怨、责怪,也有希望、期待,蕴含丰富而复杂。“若能”以下一段,以想象设辞,再以“去矣阳子”的棒喝拦截,悬想滔滔,戛然而止,笔法颇与此前的先扬后抑相类似。

全文在结构上截然分为上下两段。上段写己,写归隐,写山川风光,写愉情快性;下段写人,写在朝,写名缰利锁,写跼蹐蹭蹬。两相对照,效果强烈,泾渭分明。且以高尚映低卑,用委琐衬潇洒,二者互为比照,高者愈见其高,低者愈显其低。这是此文的艺术特色。另外,此文虽取骈文形式,但文思清省,运笔简洁,虽有风花雪月之姿,而无轻软丽靡之质。

创作背景

祖鸿勋是一个很有性格和才气的人。据《北齐书·文苑传》载,他早年以文学为北魏临淮王拓跋彧荐为奉朝请,“竟不相谢”;后又为城阳王元徽奏为司徒法曹参军事赴洛,以“今来赴职,非为谢恩”相答。史称其“在官清素,妻子不免寒馁,时议高之”。这封书信写于北魏孝庄帝初年,当时军阀尔朱荣专权,与孝庄帝争权,斗争极为尖锐激烈。祖鸿勋看到了这种形势,就弃官归乡。他的朋友阳休之仍在做官,并且参加了修起居注的工作,祖鸿勋认为这是很危险的事,因此写信给他,劝他一同归隐。

名家点评

  • 清代许梿《六朝文絜》:衰乱之世,能息心岩岫,甚不可多得。文亦幽峭玲珑,饶有两晋风力。……旷怀雅量,弥率弥真。……一清闲如此,一喧闹如彼,不可以道里计矣。……此一服清凉散耳。彼营营于名缰利锁者,其肯尝之否耶。……非一味矫情,只是勘破名根耳,老年奔走宦途。……不知止足,读此当颜变愧生矣。……热病无一人不染,冷药无一人肯服,有心者恒代为滋泪也。
  • 清代李兆洛辑、谭献评《骈体文钞》:李:已涉纤俗。谭:有句可摘。颇病直致。

猜你喜欢

东还

唐代 • 李商隐

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长梦采华芝。

秋风动地黄云暮,归去嵩阳寻旧师。

声声慢·高寒户牖

宋代 • 王沂孙

高寒户牖,虚白尊罍,千山尽入孤光。玉影如空,天葩暗落清香。平生此兴不浅,记当年、独据胡床。怎知道,是岁华换却,处处堪伤。

已是南楼曲断,纵疏花淡月,也只凄凉。冷雨斜风,何况独掩西窗。天涯故人总老,谩相思、永夜相望。断梦远,趁秋声、一片渡江。

倾杯·离宴殷勤

宋代 • 柳永

离宴殷勤,兰舟凝滞,看看送行南浦。情知道世上,难使皓月长圆,彩云镇聚。算人生、悲莫悲于轻别,最苦正欢娱,便分鸳侣。泪流琼脸,梨花一枝春带雨。

惨黛蛾、盈盈无绪。共黯然消魂⑽,重携素手,话别临行,犹自再三、问道君须去。频耳畔低语。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从今尽把凭鳞羽。

啸赋

魏晋 • 成公绥

逸群公子,体奇好异。傲世忘荣,绝弃人事。睎高慕古,长想远思。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于是延友生,集同好。精性命之至机,研道德之玄奥。愍流俗之未悟,独超然而先觉。狭世路之厄僻,仰天衢而高蹈。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于时曜灵俄景,流光蒙汜。逍遥携手,踟跦步趾。发妙声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齿。响抑扬而潜转,气冲郁而熛起。协黄宫于清角,杂商羽于流徵。飘游云于泰清,集长风乎万里。曲既终而响绝,遗余玩而未已。良自然之至音,非丝竹之所拟。是故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大而不洿,细而不沈。清激切于竽笙,优润和于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灵,精微足以穷幽测深。收激楚之哀荒,节北里之奢淫。济洪灾于炎旱,反亢阳于重阴。唱引万变,曲用无方。和乐怡怿,悲伤摧藏。时幽散而将绝,中矫厉而慨慷。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情既思而能反,心虽哀而不伤。总八音之至和,固极乐而无荒。

若乃登高台以临远,披文轩而骋望。喟仰拚而抗首,嘈长引而憀亮。或舒肆而自反,或徘徊而复放。或冉弱而柔挠,或澎濞而奔壮。横郁鸣而滔涸,冽飘眇而清昶。逸气奋涌,缤纷交错。列列飙扬,啾啾响作。奏胡马之长思,向寒风乎北朔。又似鸿雁之将鶵,群鸣号乎沙漠。故能因形创声,随事造曲。应物无穷,机发响速。怫郁冲流,参谭云属。若离若合,将绝复续。飞廉鼓于幽隧,猛虎应于中谷。南箕动于穹苍,清飙振乎乔木。散滞积而播扬,荡埃蔼之溷浊。变阴阳之至和,移淫风之秽俗。

若乃游崇岗,陵景山。临岩侧,望流川。坐盘石,漱清泉。藉皋兰之猗靡,荫修竹之蝉蜎。乃吟咏而发散,声骆驿而响连。舒蓄思之悱愤,奋久结之缠绵。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若夫假象金革,拟则陶匏。众声繁奏,若笳若箫。磞硠震隐,訇磕磱嘈。发徵则隆冬熙蒸,骋羽则严霜夏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音均不恒,曲无定制。行而不流,止而不滞。随口吻而发扬,假芳气而远逝。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信自然之极丽,羌殊尤而绝世。越韶夏与咸池,何徒取异乎郑卫。

于时绵驹结舌而丧精,王豹杜口而失色。虞公辍声而止歌,甯子检手而叹息。钟期弃琴而改听,孔父忘味而不食。百兽率舞而拚足,凤皇来仪而拊翼。乃知长啸之奇妙,盖亦音声之至极。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祖鸿勋
简介描述:

祖鸿勋(?—约550年),北齐散文家。涿郡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仕魏,初为州主簿,官至廷尉正,后去官还乡。北齐时,任高阳太守。善文章。所作名篇有《晋祠记》(已佚)《与阳休之书》等。

祖鸿勋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