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乐·露花倒影

宋代柳永

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珠,争收翠羽,相将归远。渐觉云海沈沈,洞天日晚。

白话译文

带着露的花在水中映出了倒影,笼罩在一片淡淡雾中的青草,挨着池中的碧水。金明池的水波荡漾出淡淡的暖意。垂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在风中摇曳,远远望去,对岸系着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长长的虹桥,其台阶高低排列如雁齿般整齐,一直延伸到水殿。在柳树之堤旁,鱼龙曼衍嬉闹。那里聚集着一群穿着娇艳来闹春的美女,音乐声喧天。天气晴朗,花木沐浴在春风中,光泽鲜亮;一眼望去,金明池好象唐代的蓬莱池水一般清澈。

偶然看见皇帝出游于此,举杯与群臣共饮禊宴酒。在清莹的池水畔,开设御宴。数叶扁舟如在画楫上游荡,夺锦橱之戏的场面,就像彩霞般烂漫。游人尽情欢娱,歌颂《鱼藻》佳曲,乐声婉转动听。时有轻盈女子,每个人都佩垂着明珠,争着去拾河岸边的翠羽,渐渐走远。高远空阔的天空渐渐昏暗起来,就像夜晚的洞天之地。

词句注释

  1. 破阵乐:唐教坊曲名,《宋史·乐志》注正官调,《乐章集》注林钟商。此调有数体,以柳词为正体。
  2. 露花倒影:谓带露的花在水中映出倒影。
  3. 烟芜(wú)蘸(zhàn)碧:笼罩在一片淡淡雾中的青草,挨着池中的碧水。灵沼:此指宋琼林苑中之金明池,池在顺天门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
  4. 金柳:垂柳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在风中摇曳。
  5. 系彩舫龙舟遥岸:远远望去,对岸系着供皇帝乘坐的龙舟与准备供戏游的彩船。
  6. 千步虹桥:长长的虹桥。古人以步为度量单位,一步为五尺。虹桥,拱桥。
  7. 参差雁齿:虹桥上的台阶高低排列如雁齿般整齐。雁齿,喻排列整齐之物。
  8. 水殿:营建于水上之亭殿,金明池有水殿。
  9. 金堤:旁植柳树之堤。
  10. 簇娇春:聚集着一群穿着娇艳来闹春的美女。
  11. 罗绮:指丝绸衣裳。
  12. 喧天丝管:音乐声喧天。
  13. 霁(jì)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天气晴朗,花木沐浴在春风中,光泽鲜亮;一眼望去,金明池好象唐代的蓬莱池水一般清澈。荣光,花木的光泽。蓬莱,指蓬莱池,在陕西长安县东蓬莱宫附近。蓬莱宫,唐宫名,原名大明宫,高宗时改为蓬莱宫。清浅,清澈而不深。此处为偏义,指清澈。
  14. 时见:意谓突然看见,不期然而看见。
  15. 凤辇(niǎn)宸(chén)游:谓皇帝出游。凤辇,皇帝所乘之车。宸(chin),北极星所在为宸,皇帝如北极之尊,故后借用为皇帝所居,又引申为皇帝的代称。
  16. 鸾觞禊饮(luán shāng xì yǐn):举杯与群臣共饮禊宴酒。鸾觞,刻有聋鸟花纹的酒杯。禊饮,祓禊之后的饮宴。
  17. 翠水:清莹的水。
  18. 镐(gǎo)宴:即天下太平,君臣同乐戢(jí)御宴。《诗经·小雅·鱼藻》:“王在镐,其乐饮酒。”郑杰笺:“天下平安,万物得其性。武王何所处乎?处于镐京,乐八音之乐,与群臣饮酒而已。”后以“镐宴”、“镐饮”代指天下太平,君臣同乐。此指皇帝宴群僚的禊宴。
  19. 舠(dāo):形如刀之小船。
  20. 竞夺锦标霞烂:夺锦橱之戏的场面,就像彩霞般烂漫。
  21. 罄(qìng)欢娱:尽情欢娱。
  22. 《鱼藻》:《诗经》中歌颂武王的诗篇。《诗序》曰:“王居镐京,特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
  23. 各委明珠,争收翠羽:每个人都佩垂着明珠,争着去拾河岸边的翠羽。委,委佩,委垂。翠羽,翠鸟的羽毛,可作饰物。
  24. 云海沉沉:谓高远空阔的天空渐渐昏暗起来。云海,指高远空阔的天空。
  25. 洞天:道教称神仙居处,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后泛指风景胜地。

作品赏析

本词用浓攀重彩、层层铺叙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当时都城的气象宏伟而又花团锦簇的社会风俗画卷。

上片一开始就写金明池,是开门见山的手法。“露华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三个四言句,前两句是对句,后一句散句补足前意。意谓沾着露水的鲜花在池中映出美丽的倒影,烟雾轻笼的丛草微微浸入碧色水池边。池水,暖洋洋的。从“露花”、“烟芜”和“波暖”中。散发出春晨的气息;这是金明池春日一顷碧波微暖、几枝红花相映的明亮的画面,为全词奠下了温暖而热烈的基凋。“露华”句为人瞩目。苏轼曾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华倒影柳屯田”(《词苑谈丛》)。接着景色推向岸边,“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这句是特殊的词雕语言,有词序颠倒和语意紧缩,意思是说远处的岸边,成行的杨柳树盒黄色枝条迎风飘荡;描绘着彩色图案的大船和龙舟停在岸边,船缆拴在柳树上。接着,是金明池中桥的特写镜头,“千步虹桥,参差雁齿,亩趋水殿。”虹桥,指金明池内仙桥。据《东京梦华录》:“仙桥,南北丝数百步,桥面三虹,朱漆阑槽,下排雁柱,中央隆起,谓之骆驼虹,老飞虹之状,桥尽处,五殿正在池之中心。”这三句如实描写,却用化静为动的句式将仙桥凌波而起、雄跨池上、直通水殿的气势写活了。以上是金明池的静景描写。以下则着重写其热闹的动态游乐场顽,“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这是两两不同的戏类。鱼龙曼衍,一种变幻多端的古代戏术,按张衡《四京赋》所云,鱼龙者,一科奇兽。先戏于庭中,再入殿前池中激水,化为比目鱼,跳跃弄水,作雾遮日。雾毕,化为黄龙八丈,出水游戏于庭,炫耀日光。实际上大抵为由人装扮成珍奇动物所进行的特技表演。这种戏目,光怪陆离,引人入胜,可观性是很强的;但毕竟是虚幻的。后者则是指乐部歌舞妓表演。“族娇舂罗绮”是一句高度紧缩句,只有在词中为了合乐才有这种特殊句。意谓一群群娇美的、青春年华的穿著华丽的歌舞妓们,弹奏着急管繁弦,响彻云霄。这两类游乐活动,主要是从色和声两方面着笔的。至此,已将金明池上、岸旁的热闹景色写得跃然纸上。于是,再以歌颂性的“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作为上结。意谓远远望去,金明池上空景色晴朗、祥云彩光,彷佛看到了海上的蓬莱仙境。

下片换头几句构思十分巧妙。“时见,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是写皇帝临幸金明池并赐宴群臣的景况。由上结的“似睹”仙境,到过片的“时见”皇帝宸游,歌颂之意,暗中相呼应,但画砥已大幅度转换。“楔饮”,指上巳日(夏历三月初三)临水滨洗濯,宴饮行乐。行文至此,切入本词的题旨。“临翠水”三字不要忽略,它上承金明池,下伏观舟赛。接着,“两两轻轫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写君臣们观看龙舟竞渡夺标。据《东京梦画录》记载当时夺标情况云:“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西,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本词的艺术手法体现之。“两两轻轫”指两行小船。“飞”字极青划桨之快速,在激烈竞技状态中。因锦标为锦彩银碗之类,在春天丽日的映照下,霞光灿烂,故曰“霞烂”。以上两句生动地再现了小舟飞桨夺标的热烈景象。下面再进一层铺叙,“罄欢娱,歌鱼藻,徘徊宛转”。《鱼藻》为《诗·小雅》篇名,共三章,相传认为是天子宴诸侯、诸侯赞美天子之诗。用此典,是极写宴会上徘徊宛转,唱诗赞美天子。至此,君臣们的欢乐已达极点,词中对皇帝的歌颂也到高潮。于是,文笔一转,再从侧面烘托皇恩,许士庶游赏金明池。“别有盈盈游女,各委明委,争收翠羽,相将归远。”诗人选取了游女画面,是很巧的剪裁。“别有”两字就意味是和宫廷不同的另一类人群。这几句用了曹植《沼神赋》中的典故。该赋写众女神漫游时“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归远”隐含游乐人散,天已晚了。煞拍也就很自然地写出“渐觉云海沥沉,洞天日晚。”傍晚,天上白云茫茫,金明池上巍峨精美的殿台楼阁,渐渐笼罩于一片暮霭沉沉之中,宛如神仙所居住的洞府一般。这和上绪的“蓬莱”仙境,遥相呼应。全词用赋笔铺叙了金明池的一天之中热烈游况,以晨景始,以晚景终,在恍惚迷离、令人遐思中结束;充分体瑚了柳永慢词“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

创作背景

本词写北宋仁宗时,时值政治清明,社会升平,赵祯被册立为皇太子,预示国运兴隆。每年三月一日开始便有君臣士庶游赏汴京金明池的盛况。据《东京梦华录》,金明池“在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于此”。柳永于天禧二年(1018年)初到京都,柳永在京都感到都市的繁华和个人的自由欢乐,令他不由不赞美和热爱太平盛世,词人带着新鲜与喜悦的心情由衷地歌颂,作了《破阵乐·露华倒影》赞美都城的繁华,描述都城人民在金明池和郊野春游的欢乐。

名家评价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苏轼赞道:“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这是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高度赞赏。

猜你喜欢

南歌子·有感

宋代 • 苏轼

笑怕蔷薇罥,行忧宝瑟僵。美人依约在西厢,只恐暗中迷路、认余香。

午夜风翻幔,三更月到床。簟纹如水玉肌梁,何物与侬归去、有残妆。

满庭芳·水抱孤城

近现代 • 王国维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汀洲外、无限蒹葭。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送友游吴越

唐代 • 杜荀鹤

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相思怨

唐代 • 李冶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

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

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

八十一年往事,四千里外无家。如今流落向天涯,梦到瑶池阙下。

玉殿五回命相,彤庭几度宣麻。止因贪此恋荣华,便有如今事也。

柳永
简介描述: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约皇祐五年(1053年),柳永在润州去世。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一生专意于词的创作,成就显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创新。他首变五代、宋初词多以小令为主的模式,专意创作长调,有的甚至是他自创的新调,故李清照称他“变旧声作新声”。柳词的内容较之前人也有所拓展,其羁旅行役词,表现了一位下层士大夫文人在仕途挣扎流浪的种种困境,颇能引发人们的共鸣。《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其羁旅行役词的代表作,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古今俊句,为时人所称道。其都市风情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的繁荣景象,黄裳说其词“能道嘉佑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陈振孙也认为他把“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有词作《乐章集》存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