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颂

宋代苏轼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白话译文

把锅刷洗干净,少添些水,让木柴头冒起烟但却不要着起火焰。等它自己煨熟不要着急,火候到了味道自然佳美。黄州上好的猪肉,价格便宜得就像买泥土。贵人们不愿吃,穷人们又不会煮。早晨起来吃上两碗,我自己吃得饱饱别人管不着。

词句注释

  1. 铛:有些版本写作“锅”。古代有耳和足的锅,用于烧煮饭食。以金属或陶瓷制成。
  2. 柴头罨烟焰不起:谓柴火端头笼罩着青烟,没有火焰。即今所谓闷火之意也。罨,罩也。

作品赏析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苏轼告诉读者,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读者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大喜功、心浮气躁,可能得到一时的“战果”,其实是失败的结局。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平淡的日常生活当中。像猪肉这司空见惯的食物,人们并不觉得里边有什么奥秘可寻;像炖煮猪肉这样的家常之事,人们也容易忽略探讨其中精益求精的可能性。苏轼的叹息,除了猪肉本身之外,另有一种可供联想的可惜之意——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种种事物时,或不肯,或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读者应该从他的叹息中理解猪肉之情以外的深意——真善美就在人们每日每时的生活当中,发现、创造美乃是人们大有潜力可挖的人生使命与快乐。联想到苏轼在《答毕仲举书》里把吃猪肉比为修养身心的象征,将那虚无缥缈的“龙肉”之类的玄谈加以摒弃的哲理思考,读者或许能更深层理解“黄州好猪肉”这四句诗歌的另一番味道。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正因为对亲自创造的烹调艺术十分满意,所以作者竟吃了“两碗”。 “两碗”,不但写出了胃口的满足,更写出了心灵的惬意。作者仿佛早就料到了他人的议论与惊诧,他风趣地说,我吃猪肉,腹满心惬,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外界对我的褒贬尽可置之度外。了解佛学的读者知道佛家最讲“心安”,强调看轻外物(包括他人的议论)、重视内心的安定,因此可以说,苏轼的这一“饱得自家君莫管”之平淡结尾,其实是展现了他的佛学等方面的修养,蕴涵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在吟《储肉颂》之时,苏轼并没有对他的“猪肉观”的人生思考做刻意的诠释、解说,而全在一片笔墨神行之间,有意无意透露着他的佛学诸方面之修养与对佛学的借鉴。

苏轼此诗题的《储肉颂》三字,看似滑稽,实际是在幽默中蕴涵了严肃的主题的。作者的颂,当然包括了在味觉方面的享受,对自身的烹调创新方面的自得;但是当读者了解了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就会在诗人享受美味的背后,朦胧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一个在为人处世方面永远追求更高远深刻的情味的,将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达到“知行合一”理想的哲人。尤其是作者将烹调艺术与人生超越的理想有机结合为一体,为人们做出了典范——猪肉,是猪肉本身,又像是别的什么。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生乐观豁达的苏轼到黄州后,“微官”一身轻,畅游长江赤壁,写下了《赤壁赋》等名作。公干之余,他带领家人在城东一块坡地耕种以贴补家用,正是在和乡民的接触中,苏轼发现当地猪肉非常便宜,于是爱做红烧肉的他即兴写下了《猪肉颂》。

名家评价

  • 原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美文大观》:“有读者或以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来驳此诗,则过于执矣,不善变通。”
  • 原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秘书系系主任、副教授王殿松:“在报效无门的情况下,苏轼并不自我沉沦、自暴自弃,他依然非常乐观地对待生活,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这篇文章就是他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不能看作这是苏轼的游戏文字。”(《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薄幸·青楼春晚

宋代 • 吕谓老

青楼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哢,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间隔雾遥相见。便角枕题诗,宝钗贳酒,共醉青苔深院。

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

岐阳

金朝 • 元好问

其一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机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

清代 • 纳兰性德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新婚别

唐代 • 杜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解连环·怨怀无托

宋代 • 周邦彦

怨怀无托,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