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宋代欧阳修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白话译文

西湖风景真好啊,天光水色融为一片,景物都是那么清丽新鲜。鸥鸟白鹭安稳地睡眠,它们早就听惯了管弦。

那风清月白更是迷人夜,湖面好似一片白玉田。有谁还会羡慕乘鸾飞升成仙呢,这时人在游船中就好比是神仙!

词句注释

  1. 采桑子: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采桑子”可能是从大曲截取一遍而成独立的一个词牌。又名“丑奴儿令”“罗敷媚歌”“罗敷媚”。双调,四十四字,八句。上下片都是起句仄收,以下三句用平韵。
  2. 天容:天空的景象;天色。
  3. 西湖:此指颍州西湖。
  4. 云物:犹言景物。
  5. 管弦:管乐器与弦乐器。泛指音乐。
  6. 风清月白:形容夜景幽美宜人。
  7. 琼田:神话传说中的种玉之田。此处指月光照映下莹碧如玉的湖水。
  8. 骖(cān)鸾:谓仙人驾驭鸾鸟云游登仙。
  9. 骖:驾,乘。

作品赏析

此词描写西湖的天光水色,侧重于月色下的西湖,尤其着意刻画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西湖夜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深深热爱和眷恋,反映了欧阳修晚年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着力表现西湖的恬静脱俗。词人用鸥鹭闲眠来烘托,一方面突出西湖的静谧,另一方面暗示西湖的游客的高雅脱俗,没有功利之心:尽管游人往来、管弦声声,但是鸥鹭毫不戒备,依然安睡。

词一开始,作者便充满喜悦之情地衷心赞美西湖。湖上的“鸥鹭闲眠”,表明已经是夜晚。宋代士大夫们游湖,习惯带上歌妓,丝竹管弦,极尽游乐之兴。

鸥鹭对于这些管弦歌吹之声,早已听惯不惊。这一方面表明欧阳修与好友陶醉于湖光山色间;另一方面也间接表现了欧阳修退隐之后,已无机心,故能与鸥鹭相处。相传古时海边有个喜爱鸥鸟的人,每天早上到海边,鸥鸟群集,与之嬉戏。欧阳修引退之后,欢度晚年,胸怀坦荡,与物有情,故能使鸥鹭忘机。

词的下片写月下西湖的景色及夜晚泛舟西湖的欢悦之情。虽然西湖之美多姿多态,但比较而言要数“风清月白偏宜夜”最有诗意了。清风徐徐,月光皎洁,湖水澄澈,晶莹透明,月光一照,闪闪发光。这时泛舟湖心,天容水色相映,广袤无际,好似“一片琼田”。

这种境界会使人感到远离尘嚣,心旷神怡。人在此时此境中,很容易产生“人在舟中便是仙”的妙想,谁还愿意乘着骖鸾做神仙呢!后来张孝祥过洞庭湖作《念奴娇·过洞庭》云“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且曰“妙处难与君说 ”,同此境界,同此会心。

这首词反映的虽是个人生活感受和刹那间的意绪波动,但词境清隽疏澹,一扫宋初词坛上残余的“花间”习气。全词意境开阔,明丽晓畅,清新质朴,读来确有耳目一新之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欧阳修晚年。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颍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几次游览后,创作了十首《采桑子》。这是其中之一。

名家点评

  • 现代词学家、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夏敬观曰:此颍州西湖词。公昔知颍,此晚居颍州所作也,十词无一重复之意。
  •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此词与苏东坡《前赤壁赋》写的都是在月白风清水天一色之时,乘舟夜游的一种审美感受。殊途而同归。这种感受,只有亲身的经验与体会,才有可能获得并表达出来。

猜你喜欢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

清代 • 纳兰性德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小车行

明代 • 陈子龙

小车班班黄尘晚,夫为推,妇为挽。出门茫茫何所之?

青青者榆疗吾饥。愿得乐土共哺糜。

风吹黄篙,望见墙宇,中有主人当饲汝。

扣门无人室无釜,踯躅空巷泪如雨。

辛亥正月二十四日,发合肥

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杨柳夜寒犹自舞,鸳鸯风急不成眠。些儿闲事莫萦牵。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宋代 • 欧阳修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庆东原·泊罗阳驿

元代 • 赵善庆

砧声住,蛩韵切,静寥寥门掩清秋夜。秋心凤阙,秋愁雁堞,秋梦蝴蝶。十载故乡心,一夜邮亭月。

欧阳修
简介描述: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四岁丧父,虽家贫而好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景祐元年(1034年)任馆阁校勘,两年后因替被贬的范仲淹申辩而被外贬夷陵。后入朝复职,又升知谏院、知制诰等职,赞助推行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上疏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数年后再度被召回朝,拜官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升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宋英宗即位后,被卷入濮议之争中,颇受非议。宋神宗即位后力求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又反对熙宁变法的部分措施。熙宁四年(1071年)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逝世,享年六十六岁。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大力反对浮靡的时文,以文章负一代盛名,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平生喜好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提携和栽培,对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文纡徐委曲,明白易晓,擅长抒情,说理畅达,影响了宋朝一代的文风。诗风雄健清丽,词风婉约有致。此外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苏轼称他“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今有诗词文集《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