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苍略先生墓志铭

清代方苞

先生姓杜氏,讳岕,字苍略,号望山。湖广黄冈人。明季为诸生。与兄浚避乱居金陵,即世所称茶村先生也。

二先生行身略同而趣各异。茶村先生峻廉隅,孤特自遂,遇名贵人,必以气折之;于众人.未尝接语言,用此丛忌嫉。然名在天下,诗每出,远近争传诵之。先生则退然一同于众人,所著诗歌古文,虽弟子弗示也。方壮丧妻,遂不复娶。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惟,数十年未尝易,室中终岁不扫除。有子,教授里巷间。窭艰,每日中不得食,男女啼号。客至,无水浆,意色间无几微不自适者。间过戚友,坐有盛衣冠者,即默默去之。行于途,尝避人,不中道与人语,虽儿童、厮舆,惟恐有伤也。

初,余大父与先生善,先君子嗣从游,苞与兄百川亦获侍焉。

先生中岁道仆,遂跛,而好游,非雨雪,常独行,徘徊墟莽间。先君子暨苞兄弟,暇则追随,寻花莳,玩景光,藉草而坐,相视而嘻,冲然若有以自得,而忘身世之有系牵也。

辛未、壬申间,苞兄弟客游燕、齐,先生悄然不怡,每语先君子曰:“吾思二子,亦为君惜之。”

先生生于明万历丁已四月初九日,卒于康熙癸酉七月十九日,年七十有七,后茶村先生凡七年。而得年同。所著《望山集》藏于家。其子掞以某年月日卜葬某乡某原,来征辞。铭曰:蔽其光,中不息也;虚而委蛇,与时适也;古之人与?此其的也。

白话译文

先生姓杜,名岕,字苍略,号望山,是湖北黄冈人。明朝末年他是秀才。和哥哥杜浚躲避战乱住在金陵,杜浚就是人们所称的茶村先生。

两位先生为人处世的思想相同,性格却不一样。茶村先生严厉有棱角,孤高放任,遇到有名声、有高贵地位的人,一定要以自己的精神气概压倒他;与一般普通的人,不一定说话交谈,因此招来很多忌恨。然而他名闻天下,一有诗歌出来,远近的人们争相传看吟诵。苍略先生却很谦和,完全同一般人一样,他写的诗歌古文,即使是自己的学生也不给看。他正当中年时死了妻子,就不再娶妻。居住的房间漏雨,屋顶将要穿透了,床榻简陋,帷幕破烂,几十年也没有更换过,屋子里一年到头不打扫。他有个儿子,在街坊人家教书。他家的生活十分贫寒艰难,经常到中午还没有饭吃,家里男女老少哭的哭,叫的叫,很是凄惨。客人来了,他拿不出茶水招待,神态脸色上没有丝毫不自在的样子。有时候去拜访亲戚朋友,席间如果有穿华冠美服的人,他就一言不发地离去。走在路上,常常避开别人,不在中途与人交谈。即使是对儿童或者仆役,也唯恐伤害他们。

以前,我祖父和先生交好,我父亲跟随着与他交往,我和哥哥百川也得以侍奉在旁。

先生中年时在路上摔了一跤,脚就瘸了,却喜欢出外游玩。不是下雨下雪,他常常一个人出门,自由自在地往来于废墟草丛之间。我父亲和我兄弟俩,闲暇时就陪着他,寻览花丛,赏玩风景。坐在草地上,相视而欢笑。冲和淡泊像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忘记了个人与世事的牵挂烦恼。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间,我们兄弟俩离乡去京师、山东游学,先生显得忧愁、不愉快,经常对我父亲说:“我很想念这两个后生,也为您舍不得他们。”

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初九日,死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七月十九日,终年七十七岁,总共比茶村先生晚死七年,两人享年却相同。先生写的《望山集》保存在家里。他的儿子杜琰在某年某月某日,选择了某乡某原埋葬他,前来要求我写铭文。铭辞是:隐藏他的光焰,内心却燃烧不息啊;忘怀自身,委屈顺应时世啊;古代的君子啊,是他的榜样。

词句注释

  1. 讳岕(jiè):名岕。古礼,对君主、尊长的名要避开,不得直称,以示尊敬。后来便把名称为讳。
  2. 湖广:地区名。元时把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地区设为湖广行中书省。明时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湖广便专指湖南、湖北地区。
  3. 黄冈:今湖北黄冈县。
  4. 濬:杜濬(亦作浚),字于皇,号茶村。明诸生。入清,隐居金陵不出。诗文豪健,有《复雅堂集》。
  5. 二先生:指杜岕、杜濬。
  6. 行身:指身事。
  7. .峻:极,非常。
  8. 廉隅:性情,行为方正不苟。
  9. 孤特:指性格独特,与众不同
  10. 。自遂:自行其是,不接受劝告阻。
  11. 气:指正气,
  12. 折:折服。
  13. 用此:因此。
  14. 丛:众多。
  15. 忌嫉:忌恨。
  16. 退然:谦让柔和的样子。
  17. 《礼记·檀弓》下:“文字其中退然,如不胜衣。”一同:完全相同。
  18. 弗示:不给看。
  19. 漏:屋顶漏雨。《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上漏下湿。”
  20. 穿:指墙壁有孔。穿,孔洞。
  21. 窭(jù)艰:贫困。《诗经·邶风·北门》:“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22. 每:经常。日中;太阳到中天,即中午。
  23. 几微:丝毫。
  24. 闻:有时。
  25. 过:拜访。
  26. 盛衣冠:衣帽华丽。
  27. 中道:路途中。
  28. 厮舆:泛指乡村中作粗杂活的劳动者。
  29. 大父:祖父。指方帜,字汉树,号马溪。
  30. 先君子:指已死的父亲方仲舒,字逸巢。嗣从游:继续追随游处。
  31. 百川:方舟,字百川,诸生,以时文名天下。年三十七卒。
  32. 中岁:中年。
  33. 道仆:在路上跌了跤。
  34. 花莳:花草。
  35. 藉草而坐:坐在草上。
  36. 冲然:心地空明、毫无挂碍的样子。
  37. 辛未、壬申: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
  38. 燕、齐:指今河北、山东一带。
  39. 悄然:忧愁的样子。
  40. 怡:快乐。
  41. 明万历丁巳:明朝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年号。
  42. 康熙癸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43. 得年:享有的年岁。
  44. 子掞:《古文辞类纂》作“子琰”。
  45. 蔽:遮掩。
  46. 光:光芒。
  47. 中:内心。
  48. 虚:心中冲淡无欲念。
  49. 委蛇(yí):随顺的样子。后指敷衍应付。虚而委蛇,语出《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面委蛇。”
  50. 与时适:和世俗相适应。
  51. 与:同“欤”,语气词。
  52. 的:典范。

作品赏析

这篇墓志铭的写作有两大难处:一是措辞要极有分寸,才能恰当地表现长幼亲疏关系;二是叙事既要“实征”,准确地写出墓主作为遗民的气节和品格,又不触犯“文字狱”的禁忌。为此,作者采用追怀亲旧式的口吻,从叙述人物的生活琐事的角度入手,着力写出仕苍略蔑视权贵、安贫乐道的处世态度:“退然一同于众人,所著诗歌古文,虽子弟弗示也。方壮丧妻,遂不复娶。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数十年未尝易,室中终岁不扫除。有子教授里巷问,窭艰,每日中不得食,男女啼号。客至,无水浆,意色间无几微不自适者。间过戚友,坐有盛衣冠者,即默默去之。”虽跛脚,而好游览,“非雨雪,常独行,徘徊墟莽间”,偕方苞父子“寻花莳,玩景光,藉草而坐,相视而嘻,冲然若有以自得,而忘身世之有系牵也”。这种安贫乐道、蔑视权贵、浪迹山水的生活态度正是明代遗民们抵制新王朝统治的一种极端心态的反映,传达出他们在严重的失望中的切肤之痛楚和无可奈何的内在心声。这种对立情绪,有时还会从一些具体的事件中流露出来,当他得知方苞兄弟北游京师以营仕途寸,便十分婉惜地对方仲舒说:“吾思二子,亦为君惜之”,这种“悄然不怡”的态度,无疑正是他强烈民族情绪的反映。但文章不直写,而以这种委婉的笔法传达出来,就使上述两大难点得以迎刃而解。而结尾的铭辞则恰当准确地将人物的品馅气节概括了出来:“蔽其光中不息也,虚而委蛇与时适也,古之人欤此其的也”。这又以感喟的口气,画龙点睛式地进一步暗示出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墓志铭既是“文章”,也就特别讲究表达方法。杜苍略是位放浪形骸而又安贫乐道的人,他的不满现实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而这又反映着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为了突出这一点,文章始终注意拿他和其兄茶村先生杜濬相比较,借其兄的渲泄外露,来映衬他的谦和旷达而内心又充满强烈的民族情绪,两人性格回升而气节相同,一宾一主,相得益彰,将人物的特点与气质表现得非常鲜明。

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几乎都是用的写意的笔法,化实为虚,重在传神,而不在乎对人物事迹的具体细致的描绘。这和他的力主“雅洁”有关系;和他议论文的“以空议相演”,“舍事实而就空文”(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的笔法也一脉相通。他虽然上摹归有光的古文,但大多数文章却都不似归氏古文以琐细之笔,达侧隐之惰,而更趋向于在简洁的言辞中传达出人物的神情。这一点,便和后来的刘大櫆不同而近于姚鼐。

这篇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用茶村的行径、志趣与先生相对比,突出先生谦退、恬静、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性格。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风格飘逸。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杜先生的钦慕之情。

创作背景

杜岕是方苞祖父方帜的朋友,而其父方仲舒又从之游,方苞及兄方舟因之得以奉侍,可谓三代交情,于其事迹当洞悉详熟。这篇墓志铭就是为明代遗民杜岕写的。

名家点评

  •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有逸气。”

猜你喜欢

田翁叹

唐代 • 于濆

手植千树桑,文杏作中梁。

频年徭役重,尽属富家郎。

富家田业广,用此买金章。

昨日门前过,轩车满垂杨。

归来说向家,儿孙竟咨嗟。

不见千树桑,一浦芙蓉花。

玉楼春·东山探梅

宋代 • 刘镇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著意问春春不语。

织锦裁篇写意深。字值千金。一回披玩一愁吟。肠成结、泪盈襟。

幽欢已散前期远。无憀赖、是而今。密凭归雁寄芳音。恐冷落、旧时心。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方苞
简介描述:

方苞(1668年-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晚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安徽桐城人。中国清代散文家、经学家。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举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中会试第四名,以母病归家未及殿试。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入狱。两年后被赦,隶汉军旗籍,以布衣入直南书房。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1723年-1735年)时,免去旗籍,仍归汉籍,累官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统志》馆总裁、《皇清文颖》馆副总裁等。乾隆时(1736年-1796年),再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三礼馆副总裁、经史馆总裁等职。乾隆七年(1742年),辞官归居南京,闭门谢客,著述终老。乾隆十四年(1749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上元家中,享年82岁。

方苞于文学继承归有光“唐宋派”古文传统,严于义法,为清代“桐城派”古文之初祖,与刘大櫆、姚鼐尊称为“桐城三祖”。论学以程朱为宗,究心宋儒义理之学,后桐城派古文家,耽心义理,习服程朱,皆以方苞为先路。著作有《周官辨》《春秋通论》《望溪文集》《史记注补正》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