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序

两汉张仲景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白话译文

《伤寒论》这部书,是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圣人的医学思想,其他各家都无法与之相比。晋代的皇甫谧在《甲乙针经》序言中说:伊尹凭借其卓越的才能,参考神农的《本草》编写了《汤液》;汉代的张仲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和扩充了《汤液》,写成了十几卷的著作,应用起来非常有效;近代的太医令王叔和,整理了张仲景的遗著,非常精辟,都可以实际应用。因此,张仲景是继承了伊尹的方法,而伊尹又是依据了神农的经典,这难道不是继承了古代圣人的思想吗?张仲景在《汉书》中没有传记,但在《名医录》中有记载:他是南阳人,名叫机,仲景是他的字。他曾被举荐为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最初跟随同郡的张伯祖学习医术,当时的人都说他的见识和医术都超过了老师。他所著的《伤寒论》,语言精炼而深奥,方法简洁而详尽,不是见识浅薄的人所能理解的。自张仲景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只有王叔和能够学习他的思想,其他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等人,虽然也有才华,但各自成家,未能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开宝年间,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并进献了《伤寒论》,但其中文字和理论有误,未曾经过校正;历代虽然收藏在书库中,但也缺乏校对。这使得治病的人,全天下都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的人。国家下令让儒臣校正医书,我有幸被选中。我认为在所有疾病中,没有比伤寒更急迫的,因此先校定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十卷,共二十二篇,证候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去重复的,共有一百一十二个方剂,现请颁布施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林亿等谨上。

论曰:我每次读到扁鹊进入虢国诊断疾病、望见齐侯面色而预知病情的故事,都不禁感慨他的才华出众。我感叹当今的士人,竟然不重视医药,不深入研究方术,上不能治疗君亲的疾病,下不能救助贫贱的苦难,中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以养生延年。他们只是争相追逐荣华权势,仰慕权贵,忙碌奔波,只追求名利,注重外表而忽视内在,外表华丽而内在憔悴。皮都不存在了,毛又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遇邪风之气,患上严重的疾病,灾祸降临,才感到震惊和恐惧;降低身份,屈尊求助于巫祝,最终无济于事,只能束手待毙。拿着百年的寿命,掌握着最宝贵的身体,却交给平庸的医生,任其摆布。唉!身体已经死亡,精神也随之消失,变成了一具尸体,深埋地下,只能让人哭泣。痛心啊!整个社会都处于昏迷状态,没有人能够觉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这样轻视生命,那还有什么荣华权势可言呢?进不能爱护他人、了解他人,退不能爱护自己、了解自己,遇到灾难和祸患,身处困境,却糊里糊涂,像游魂一样。悲哀啊!追逐世俗的人,争相追求浮华,不注重根本,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为了外物而牺牲自己,危险得像站在冰谷之上,到了这种地步!

我的家族人口众多,曾经有二百多人。自从建安元年以来,不到十年,死亡的人数有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的占七成。我为过去的沦丧感到痛心,为那些早逝的人无法得到救治而悲伤,于是勤奋研究古代医学经典,广泛收集各种方剂,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以及《平脉辨证》,编写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然不能治愈所有的疾病,但或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的根源,如果能仔细研究我所收集的内容,就能理解一大半了。

天布五行,以运行万物,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测,如果不是才华出众、见识高明的人,又怎能探究其中的道理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代有公乘阳庆和仓公,之后就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人了。看看现在的医生,不去思考和研究经典的旨意,以扩展自己的知识,只是各自继承家传的技艺,始终沿袭旧法。诊断疾病,只求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开出处方,按脉不全面,握手不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这就像是通过竹管看天一样。想要判断生死,实在是难啊!

孔子说:生来就懂得的人是上等的,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是次一等的,通过多闻博识而懂得的人再次一等。我一向崇尚方术,愿意实践这句话。

作品赏析

《伤寒论序》是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所作的序言,深刻反映了作者对医学的崇高追求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序中,张仲景不仅表达了对古代医圣的敬仰,也批评了当时士人忽视医药、追逐名利的现象,强调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现了医者仁心和对生命的尊重。整篇序言语言凝练,情感真挚,不仅是对医学的颂歌,也是对时代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猜你喜欢

金陵白杨十字巷

唐代 • 李白

白杨十字巷,北夹湖沟道。

不见吴时人,空生唐年草。

天地有反覆,宫城尽倾倒。

六帝馀古丘,樵苏泣遗老。

昆阳城赋

宋代 • 苏轼

淡平野之霭霭,忽孤城之如块。风吹沙以苍莽,怅楼橹之安在。横门豁以四达,故道宛其未改。彼野人之何知,方伛偻而畦菜。嗟夫,昆阳之战,屠百万于斯须,旷千古而一快。想寻邑之来阵,兀若驱云而拥海。猛士扶轮以蒙茸,虎豹杂沓而横溃。罄天下于一战,谓此举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获,固已变色而惊悔。忽千骑之独出,犯初锋于未艾。始凭轼而大笑,旋弃鼓而投械。纷纷籍籍死于沟壑者,不知其几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窃,盖已旋踵而将败。岂豪杰之能得,尽市井之无赖。贡符献瑞一朝而成群兮,纷就死之何怪。独悲伤于严生,怀长才而自浼。岂不知其必丧,独徘徊其安待。过故城而一吊,增志士之永慨。

上三峡

唐代 •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七夕赋

清代 • 方苞

岁云秋矣,夜如何其?天澄澄其若拭,漏隐隐以方移。试一望兮长河之韬映,若有人兮永夜而因依。彼其躔分两度,天各一方。会稀别远,意满情长。欲渡河兮羌无梁,空鸣机兮不成章。叩角余哀,停梭积恨,四序逴以平分,寸心抚而不定。悲冬夜之幽沉,迷春朝之霁润,睹夏日之方长,盼秋期而难近。

尔乃商声淅沥,素景澄鲜,重轮碾而寻地,破镜飞而上天。汉影弥洁,宵光转丽,翼联乌鹊之群,桥现长虹之势。逝将渡兮水中央,若已需兮云之际。于是躧纤步以轻扬,搴羽裳而潜泳,玉佩露融,罗纨冰净,摘华星以为珰,对明蟾而若镜。笙竽则天籁纡徐,帷幔则彩云掩映,素娥仿佛以行媒,青女飘摇而来媵,古欢更结,离绪重陈。望迢迢而愈远,情脉脉而难亲,幸宿离之不忒,际光景之常新,允惟兹夕,乐过千春。况复严更警逝,流光迅驱,别当久远,来不须臾。念云端之重阻,眷天路之无期。莫不愿秋夜之如岁,怅秋情之如丝。

乃有绣阁名姝,璇宫丽女,徙倚阶除,骈罗椒糈,闲耽时物之新月,巧乞天工之与。爱秋华之临空,快泠风之送暑。婉转芳夜之歌,密昵长生之语。惜光景之常流,恐欢娱之无处。

况乃家辞南汉,戍絷幽都,望沙场之凄寂,忆庭草之深芜。方捣衣而身倦,乍缄书而意孤。望星河之乍转,惊日月之相疏。值天上之佳期,触人间之别怨。立清庭以无聊,痛河梁之永限。肠轇轕以为轳,意氛氲而若霰。激长歌以心摧,展清商而调变。

歌曰:乐莫乐兮相于,悲莫悲兮新别离。今夕兮不再,晨光兮已晞。重曰:秋夜良兮秋河皎,度秋风兮长不老。荪一岁兮一相过,胜人生兮百岁多。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代 •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张仲景
简介描述: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华佗、董奉),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