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盛集陶落叶

清代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白话译文

深秋时节,钟山上的树木叶子凋零,显得稀疏,这一切的凋零都像是劫难后的尘埃飞扬。

不知道那如玉般的露水和凉风为何如此急促,只觉得金陵(今南京)的帝王之气已经不再。

倚靠着月光的素娥(指月亮)只有孤零零的树陪伴,踏着霜的青女(指霜神)却没有衣裳可穿。

繁华的林木变得惨淡无光,宛如沙漠一般,万里寒空中只有一只孤雁归来。

词句注释

  1. 盛集陶:盛斯唐,字集陶,安徽桐城人,清初寓居南京,常以诗与林古度、钱谦益唱和。
  2. 劫尘:即劫灰,佛教中指烧毁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烬。
  3. 玉露:白露。
  4. 素娥:即嫦娥。
  5. 履霜:踩着霜。《易经·坤卦》:“履霜坚冰至。”意谓踩霜即预示着严寒将至;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6. 华林:曹魏时的皇家园林,此泛指美好的树林园苑。

作品赏析

秋已深了,远望南京城东的钟山,万物凋零,寒山肃杀,犹如劫后余烬,一片寥落荒芜的气象。首二句紧扣题面,从落叶下笔,“万物稀”三字说明已是落叶纷飞的时候了。“秋老”的“老”字下得很重,表明金陵一带笼罩在萧飒的气氛之中,而“劫尘”二字已说出江山易代的沧桑之痛。杜甫本有“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句子,但如今木叶尽脱的景象使人感到的并不是风霜之侵袭,而是作为帝王之都的金陵气数已尽。所以三、四两句更明显地揭露出政治的变幻是诗人悲秋感伤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三年以前,清军南下的铁蹄践踏了这紫金山前、玄武湖畔的大好河山,弘光政权随之倾覆,钱谦益虽然觍颜事敌,偷生苟活,而心中却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故他于诗中每每发泄其故国之思。“金陵王气”显然是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句子,而这里分明是指明王朝的衰败。故这两句中对明亡的惋叹是十分清楚的,说叶落缘于王气衰竭二非关金风秋露,自然是故作痴语,但用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确是十分沉痛的。

李商隐的《霜月》中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即借咏物而表现处于严峻环境中的乐观态度,然钱谦益则反其意而用之。嫦娥独自依月,涂有桂树相伴,青女履霜无依,倍感凄寒。五、六两句由落叶而想到月中的桂树,想到摧落黄叶的严霜,然分明以素娥、青女自况,暗示了自己于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到的孤独与忧伤。最后两句归结到落叶上,原先一片葱翠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是荒败如沙漠,在那广漠无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掠过,更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给全诗平添了低沉灰暗的调子。而那寒空中孤独的飞雁,岂不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吗?

这首诗借咏物而自抒怀抱,表现了钱氏此诗的故园江山之思。这一方面自然出于他降清后未得重用、而又身系囹圄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有感于清政府的残暴肆虐,因此他的心情是颓丧的。

王士祺论明末清初有三派,以为“虞山源于少陵,时与苏近”(《分甘余话》);钱谦益的弟子瞿式耜也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序》),都说钱氏的诗源本杜甫,即以此诗为例,风格沉郁顿挫,遣词造句、用典使事都极为娴熟,也近于杜甫的诗风,所以向来被视为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

清兵攻破南京城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礼部右侍郎,明史副总裁,任职六月,告病归里。公元1648年(顺治五年),凤阳巡抚陈之龙擒获黄毓祺,搜出他身上藏有与反清义军郑成功交往的书信,有人告发钱谦益也参预其事,遂将他逮捕至江宁。月余,改狱外看管。其时,他的朋友盛斯唐、林古度、何寤明等常“相与循故宫,踏落叶,悲歌相和”(《安方氏伯仲诗序》)

猜你喜欢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管,吹彻梅花。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青衣赋

两汉 • 蔡邕

金生砂砾,珠出蚌泥。叹兹窈窕,产于卑微。盼倩淑丽,皓齿蛾眉。玄发光润,领如螬蛴。纵横接发,叶如低葵。修长冉冉,硕人其颀。绮袖丹裳,蹑蹈丝扉。盘跚蹴蹀,坐起昂低。和畅善笑,动扬朱唇。都冶武媚,卓砾多姿。精慧小心,趋事若飞。中馈裁割,莫能双追。关雎之洁,不陷邪非。察其所履,世之鲜希。宜作夫人,为众女师。伊何尔命,在此贱微!

代无樊姬,楚庄晋妃。感昔郑季,平阳是私。故因锡国,历尔邦畿。虽得嬿婉,舒写情怀。寒雪翩翩,充庭盈阶。兼裳累镇,展转倒颓。昒昕将曙,鸡鸣相催。饬驾趣严,将舍尔乖。蒙冒蒙冒,思不可排。停停沟侧,噭噭青衣。我思远逝,尔思来追。明月昭昭,当我户扉。条风狎猎,吹予床帷。河上逍遥,徙倚庭阶。南瞻井柳,仰察斗机。非彼牛女,隔于河维。思尔念尔,惄焉且饥。

古人铸鉴

宋代 • 沈括

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比得古鉴,皆刮磨令平,此师旷所以伤知音也。

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余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正午牡丹

宋代 • 沈括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阳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钱谦益
简介描述:

钱谦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遗老、绛云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明末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苏州府常熟县鹿苑奚浦(今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奚浦)人。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参修《神宗实录》。崇祯时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崇祯末筑绛云楼为藏书之所。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后,以礼部侍郎兼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顺治三年(1646年)称病归里。五年,因江阴黄毓祺反清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居家,秘密从事反清复明活动,与黄宗羲、李定国、郑成功、瞿式耜等皆有联系。诗文在当时极负盛名,东南一带奉为“文宗”和“虞山诗派”领袖。阎若璩称与海内读书者游,博而能精者,仅有钱谦益与顾炎武、黄宗羲三人。尤以诗名,与吴伟业、龚鼎孳合称为“江左三大家”。论诗论文既反七子之复古模拟,又反公安派之肤浅、竟陵派之狭隘,既提倡“情真”,又重视学养。著作甚丰,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杜诗笺注》,编有《吾炙集》《列朝诗集》,另有《开国功臣事略》《明史断略》《楞严蒙钞》等。

钱谦益的评价富于争议,尤其是降清、仕清之举成为其道德症结,清乾隆帝将之视作失节者,删禁其著作;但也有学者指出,入清后钱谦益仍多次私下策反降清武将、暗中资助郑成功反清等等。若就文学地位而言,则钱谦益仍应得到肯定。

钱谦益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