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夜泊于长江,面对凄寒的江景,我悲凉慷慨,忍不住仰天长啸。江边狂风骤起,卷地而来,江面上波涛汹涌,巨浪翻腾,连那水底的鱼龙都被惊动了。
我诗情满怀,吟咏未足,酒兴沉沉,断而复续。为何如此心情郁结,心绪难平呢?那是因为中原的匆匆沦丧啊。然而山河破碎之际,我满怀壮心雄心,想要为国立功,但朝廷却一味偏安投降,报国无门。如今功业不就,无限悲愤伤心,泪水盈盈可掬。
起笔两句“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便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地紧扣词题,点明夜宿的具体地方和感触。他独自伫立江边,江景凄寒,抚今追昔,思绪万端,不禁仰天“长啸”,显现强烈的感情冲动,而“江之曲”则为下文三句写景作暗示。其所以要选择此处夜泊,是因为眼前的景色太惊险可怕。狂风卷地而来,被惊动的水底鱼龙,搅翻了江水,形成惊涛拍岸,汹涌澎湃,致使江边小屋被冲垮冲走。场面令人惊心动魄。“卷”、“翻”二字气势飞动,并形成一种连锁反应。这场面,不仅是写实,其中还寄寓着词人某种思想情怀。它就如敌人大肆侵扰,其势汹汹,搞得国无宁日,民不聊生,破坏严重一样,暗喻国势的危急,流露出词人无穷的忧虑。
下片由景人情:直抒自己抑郁不平之气。换头两句“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写词人本想借吟诗饮酒以强解自宽,然而忧愤太深。其结果还是于事无补,无法排遣。至于原因,“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三句含蓄地作了回答。那是由于当国者只顾偏安江左,不图恢复,对外妥协求和,对内压制主战派,致使国势日非,危在旦夕。“休问”二字既表明国势衰危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又表现词人对既成事实的愤慨。这也是回应“水底鱼龙”三句所暗喻的内容并使其明朗化。也由于南宋当权者的腐败无能,不重视要亡国的现实,使局势日趋恶化,才致使个人也功名无就。壮志未酬。这对于一个爱国志士来说,实在是悲痛万分。这大概就是“长啸”的具体原因之所在。
词的上片写得豪壮雄阔,下片则转而为呜咽悠扬,可谓积郁一发不可收,痛切心头放悲声。起句自然顺畅,起伏跌宕有节奏而富于变化,感情转换浑然融化,结尾含不尽之意,至哀至痛。全词借景抒情,较为含蓄地表达他伤时感事、悲愤难平的心绪。这种将眼前苍凉雄浑之景与心中悲愤沉郁之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便形成苍凉沉郁的风格。
仪真在南宋时,曾多次受到金兵的骚扰。词人夜泊于此,面对寒江,北望中原,一时间百感交集,便写下这首词,借江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不信飘零,请看床头金字经。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胡不百年,为之一涕。於戏!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庶几有知,服我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