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孺子祠堂

宋代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白话译文

在高大的树木下,有古代隐士徐穉的故居。当年那一束新割的青草,试问谁能了解呢?

那些野藤萝蔓,意兴盎然地互相攀援着,冲云蔽日;人们又有什么心思在神巫的萧鼓声中,去进献一樽清酒。

如今,在平民的茅草屋中,怎会没有徐孺子这样的高士了呢;而官角黄堂上,并不是缺少陈蕃那样的官吏啊!

古人多不慕荣华、淡泊自处,而今的俗人只会议论讥讽而已;只有徐穉祠堂外的湖水,年年涨落,纷纷回复到旧日的岸痕。

词句注释

  1. 徐孺子:这里指东汉高士徐穉,字孺子,徐穉为豫章郡南昌人。徐穉的祠堂位于南昌,根据其故居修建而成。
  2. 幽人:这里指隐士。三亩宅:此处指徐穉故居。
  3. 生刍:这里指新割的青草。
  4. 白屋:平民的住宅。可能:指岂能。
  5. 黄堂:这里指州治。陈蕃:生于东汉时期,传说陈蕃为豫章郡太守时,“不接宾客,唯(徐)穉来特设一榻,去则县(悬)之”(《后汉书·徐穉传》)。
  6. 湖水:这里指南昌城外的东湖,也就是今天的青山湖,徐穉祠堂位于南边的小洲上。

作品赏析

东汉高士徐穉因不满宦官专权,多次被征聘都不愿出仕,在家乡过着贫寒的生活,亲自耕种田地,时人称之为“南州高士”。诗中表达了对这位有骨气读书人的敬慕之情。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清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隐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尾联上句议论,句意分明。值得回味的是最后一句诗: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土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诗人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尾,的确妙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熙宁元年(1068年),当时黄庭坚年仅二十四岁,将赴任汝州县尉。诗人拜谒徐穉的祠堂时,忍不住感慨世风之凉薄,于是写下这首诗。

猜你喜欢

诉衷情·鸳鸯交颈绣衣轻

五代 • 毛文锡

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思妇对心惊,想边庭。何时解佩掩云屏,诉衷情?

念奴娇·石头城

清代 • 郑板桥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再生桧赋

唐代 • 温庭筠

桧有再生之瑞,天符圣运之兴。挺松身而鳞皴迥出,布柏业而杳蔼相承。随道既穷,则没身于乱土;唐朝将建,故发德于休征。原夫日将兴而幽暗皆明,君应期而纤微必表。生于枯朽,证受命于败德之时;长则繁华,示宝祚于延庆之兆。想夫拔陈根而已茂,耸修干以方妍。凌朝而还宜宿露,向晚而尢称新烟。以状而方,生荑之枯杨若此;以理而喻,易叶之僵柳昭然。效殊祥以示后,愿众瑞而居先。嘉其擢本旁荣,抽条迥秀。历朱夏而弥盛,冒霜雪而不朽。应昌业于龙潜之际,岂曰无心;彰圣德于虎视之前,孰云虚受。徒观夫载光紫府,效祉皇家。竦亭亭之柯叶,擢郁郁之辉华。可以播之于万古,可以流之于四遐。是知历数归唐,祯祥启圣。何厚地之朽木,报上天之明命。残阳未落,宫庭之林薮忽生;明月初悬,玉砌之桂华复盛。矧夫贞节独异,高标自持。散芳气而微风乍动,入重阴而宿鸟犹疑。盖天所赞也,亦神以化之。客有生遇明时,身蒙至德。穷胜负于关兆,慕休祥于邦国。敢献赋以扬荣,遂布之于翰墨。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拟咏怀诗十八

南北朝 • 庾信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黄庭坚
简介描述: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以谪仙自称,世称金华仙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调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尉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元丰八年(1085年)庭坚为承议郎,参加校定《资治通鉴》,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哲宗时元祐八年(1093年),黄庭坚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1094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同年底,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安置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崇宁二年(1103年),朝中形势又大变,诏令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的文集。同年十一月,被除去官衔,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崇宁四年(1105年)九月,黄庭坚在饥寒交迫中凄凉离世,享年61岁。

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作思路有迹可循,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开创者。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