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代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白话译文

离情像游丝般飘忽不定,情人像飞絮般难留踪影。两双含泪的大眼睛,呆呆地凝目对视,徒自满含深情。溪边的烟柳垂下万条丝绦,却不能把他的行船拴系留停。

大雁在斜阳外飞行,轻烟笼罩着沙洲,芳草一片迷蒙。无穷的烦恼现在就填满了我的心胸。明天姑且不再思量,可又怎样才能熬过今宵。怎样才能挨到明日的天明?

词句注释

  1.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
  2. 游丝:蜘蛛等昆虫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3. 阁:同“搁”,停住。空:空自,枉自。觑(qù):细看。指离别前两人眼中含泪空自对面相看。
  4. 无因:没有法子。兰舟:木兰舟,船的美称。
  5. 渚(zhǔ):水中小洲。
  6. 莫:不要。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别情词,全词通过对分别情景的描述和别后的相思之苦的传达,婉转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离愁别恨。

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开篇即与众不同,引人注目。“情似游丝,人如飞絮”,寥寥八个字,不描写景物,也不叙述离别之事,然而景色、环境、事情、人物皆含于其中,且将人物因离别而生的感叹表现得十分贴切自然,用笔之精巧,比喻之新颖,笔墨之经济,都显示了作者的想象和创造的才能。“游丝”、“飞絮”点明时令:暮春时节。“情”是指别情,也可指双方的脉脉情意,“情如游丝”这一比喻体现出“情”的缠绵牵连,有“情丝难断”的意思,暗示离别的艰难。“人如飞絮”,表明人如飞絮一般漂泊不定,羁旅四方,这也点明了此次分别的理由。“泪珠阁定空相觑”。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词的下片写离别后的愁苦。过片仍写居者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句中的“如今”,连系下文来看,即指眼前日落黄昏的时刻。黄昏时刻已经被无穷无尽的离愁所苦,主人公便就担心,今晚将怎样度过。词人并不迳把此意说出,而是先荡开说一句“明朝”,然后再说“今宵”。“思量如何过”这五个字的意思实为两句中的“明朝”、“今宵”所共有,词笔巧妙地分属上下句,各有部分省略,词意承接上文,说明天该如何去过暂且不要去想了,可现在天已向晚,夜幕临近,今夜又将如何熬过去。此处的“思量”,既是想“明朝”,又是思“今宵”,是一种“互体”的手法。此二句,将词人与离人分别后的情绪低落、兴味索然和度夜如年的愁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含蓄深婉,情景交融,几入化境,愁苦之味溢于言表。

创作背景

周紫芝生活在南宋,亲历宋代社会的巨大变迁,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离别成为家常便饭。作者与情人将要离别,难以表达自己心中的哀愁与不舍。故作者作此词,意为送别相思之人,用以反映出有情人的无奈。

名家点评

  •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圭璋;此首叙别词。起写别时之哀伤。游丝飞絮,皆喻人之神魂不定;泪眼相觑,写尽两情之凄惨。“一溪”两句,怨柳不系舟住。换头点晚景,令人生愁。末言今宵之难遣,语极深婉。(《唐宋词简析》)
  • 当代学者薛砺若:此等词都极清倩婉秀,实兼晏、欧、少游、清真数家之长,而能暨于化境者。即列入第一流作家内,亦无愧色。(《宋词通论》)

猜你喜欢

盐角儿·亳社观梅

宋代 • 晁补之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久别离

唐代 • 李白

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飚乱白雪。

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摧。

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

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

清商怨·葭萌驿作

宋代 • 陆游

江头日暮痛饮,乍雪晴犹凛。山驿凄凉,灯昏人独寝。

鸳机新寄断锦,叹往事、不堪重省。梦破南楼,绿云堆一枕。

河北民

宋代 •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周紫芝
简介描述:

周紫芝(1082年-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南宋文学家、作家。

周紫芝两赴礼部试,不第。 绍兴十二年(1142年),周紫芝才开始做官,其年已六十一,赐同学究出身,监礼兵部架阁。历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详定一司敕令所删定官兼实录院检讨。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出知兴国军。秩满,奉祠居庐山。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年七十三。

周紫芝的诗歌理论与创作均受苏门作家影响,推崇张耒,认为“本朝乐府当以张文潜为第一”,从李之仪受诗法,讲求“先严格律然后及句法”。其早年生活于社会下层,又目睹靖康战乱,饱尝流离之苦,因此有一部分反映民间疾苦与国家兴亡的纪实诗篇。更多的诗则是描写隐居闲适生活以及交游唱和,周紫芝的词早年学习晏几道,清丽婉曲。后期刊除秾丽,自为一格。著有《太仓稊米集》70卷,取黄庭坚“文章直是太仓一稊米耳”之语名集,今存明抄本、《四库全书》本。其子周栞又于乾道间单独刊行《竹坡词》3卷传世,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本。又著有《竹坡诗话》1卷(《皕宋楼藏书志》称宋刊本作3卷),今存《百川学海》本、《津逮秘书》本、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本。

周紫芝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