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梧桐树天生的性质就注定它长得枝叶茂密,孤独地岿然屹立,高达近于几百尺。
直上云霄也不使自己弯曲,这得自于适宜生长的土壤,还有本质中空的内心。
梧桐树龄越老,树根越长得粗壮,阳光越炽烈,枝叶就越显得茂盛葱郁。
在政治清明之时也想着解决百姓的疾苦,就像梧桐甘愿被砍伐制成五弦琴,伴随舜帝唱着《南风歌》去除民众的怨恨。
这首诗咏孤桐,是为咏物诗。但是,作者又不仅仅停留在咏物之上,而是借以自咏,咏自身之志。此诗在体裁上为五言律诗,在结构上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又相互烘托的手法进行描写,整首诗语言简单明了,意脉清晰。首联写孤桐材质之高,拔于众表。即使就一般的用材而言,也是很优越的。颔联开始转入言志:所以长高者,为不屈己也;所以虚心者,因得地也。这当然是诗人代桐“言志”。然而,孤桐毕竟非人,因此,作者所说的,原本是孤桐的生物属性。颈联再就孤桐的根、叶作进一步的抒写,无论在什么恶劣气象条件之下,孤桐是愈长愈盛。尾联则揣测孤桐之愿望,不甘作普通器具,而要做圣王手中弹唱太平社会的“五弦琴”。
孤桐之形象即王安石之形象,孤桐之性格即王安石之性格,孤桐之愿望即王安石之愿望。王安石借物自咏,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亦桐亦人,人桐不分。篇末暗用帝舜治国而致太平的故典,颇与作者其他作品崇仰帝舜相一致。其《桃源行》终篇云:“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几经秦?”其《望夫石》云:“还似九疑山上女,千秋常望舜裳衣。”当后来宋神宗问安石“唐太宗何如”的时候,王安石答以“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其致君尧舜之志,所在皆见。直至《朝日一曝背》,径言“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是醉心虞舜,终其一生而不改矣。
王安石常用“桐”“松”“竹”“菊”“梅”等高雅的植物来自喻、自况。这首诗明写孤桐,实际是自喻,旨在表明报效明主的决心,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前,而具体作年不明。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露颗添花色,月彩投窗隙。春思如中酒,恨无力。洞房咫尺,曾寄青鸾翼。云散无踪迹。罗帐熏残,梦回无处寻觅。
轻红腻白,步步熏兰泽。约腕金环重,宜装饰。未知安否,一向无消息。不似寻常忆。忆后教人,片时存济不得。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年老逢春春莫咍,朱颜不肯似春回。
酒因多病无心醉,花不解愁随处开。
荒径倦游从碧草,空庭懒扫自苍苔。
相逢谈笑犹能在,坐待牵车陌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