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梧桐树天生的性质就注定它长得枝叶茂密,孤独地岿然屹立,高达近于几百尺。
直上云霄也不使自己弯曲,这得自于适宜生长的土壤,还有本质中空的内心。
梧桐树龄越老,树根越长得粗壮,阳光越炽烈,枝叶就越显得茂盛葱郁。
在政治清明之时也想着解决百姓的疾苦,就像梧桐甘愿被砍伐制成五弦琴,伴随舜帝唱着《南风歌》去除民众的怨恨。
这首诗咏孤桐,是为咏物诗。但是,作者又不仅仅停留在咏物之上,而是借以自咏,咏自身之志。此诗在体裁上为五言律诗,在结构上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又相互烘托的手法进行描写,整首诗语言简单明了,意脉清晰。首联写孤桐材质之高,拔于众表。即使就一般的用材而言,也是很优越的。颔联开始转入言志:所以长高者,为不屈己也;所以虚心者,因得地也。这当然是诗人代桐“言志”。然而,孤桐毕竟非人,因此,作者所说的,原本是孤桐的生物属性。颈联再就孤桐的根、叶作进一步的抒写,无论在什么恶劣气象条件之下,孤桐是愈长愈盛。尾联则揣测孤桐之愿望,不甘作普通器具,而要做圣王手中弹唱太平社会的“五弦琴”。
孤桐之形象即王安石之形象,孤桐之性格即王安石之性格,孤桐之愿望即王安石之愿望。王安石借物自咏,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亦桐亦人,人桐不分。篇末暗用帝舜治国而致太平的故典,颇与作者其他作品崇仰帝舜相一致。其《桃源行》终篇云:“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几经秦?”其《望夫石》云:“还似九疑山上女,千秋常望舜裳衣。”当后来宋神宗问安石“唐太宗何如”的时候,王安石答以“陛下每事当以尧舜为法”。其致君尧舜之志,所在皆见。直至《朝日一曝背》,径言“弹作《南风歌》,歌罢坐长叹”。是醉心虞舜,终其一生而不改矣。
王安石常用“桐”“松”“竹”“菊”“梅”等高雅的植物来自喻、自况。这首诗明写孤桐,实际是自喻,旨在表明报效明主的决心,当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前,而具体作年不明。
危楼樽酒赋蒹葭,南望潇湘水一涯。
云麓半涵青海雾,岸枫遥映赤城7霞。
双飞日月驱神骏,半缺河山待女娲。
学就屠龙空束手,剑锋腾踏绕霜花。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