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峡

唐代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自有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白话译文

三峡共有七百里,人们都说巫峡最长。

重重岩石极为深远,层叠的山峰高耸入云。

绝壁横空,奇险无比,上面遍布青苔,斑斓如同锦绣。

若不是在午夜根本看不到月亮,即使无风的时候波浪也是那么猛烈。

我遵守忠信之道,在这里泛舟也不会有什么妨碍。

可以经过砥柱山,也可以泛舟吕梁洪。

巫山神女现在在哪里?只留下灵芝独自芬芳。

空荡的山上有猿鸣叫,远行的客人泪水沾湿了衣裳。

词句注释

  1.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四川巫山县,东至湖北巴东县官渡口。两岸重岩迭嶂,在三峡之中,以秀丽著称。
  2. 巫峡长:由于巫峡迂回曲折且较为狭长,所以古人误以为巫峡最长,实际上三峡中最长的为西陵峡。
  3. 重岩:一重重,一层层的山峰。“叠嶂”义同。窅:深远的样子。
  4. 苍苍:本指深青之色,此指苍天。
  5. 天险:天然险要之地,此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
  6. 莓苔:苔藓。烂锦章:言山高谷深,莓苔生长有若锦绣文采。
  7. 忠信:忠和信为古人所遵守的一种道德信仰和规范。蹈:履行。
  8. 砥柱:即三门山,原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河水包山而过,南曰鬼门,中日神门,北曰人门,险急常覆舟筏。
  9. 吕梁:即吕梁洪,在今江苏徐州东南五十里。有上下二洪,距离七里,排列着巨石,波涛汹涌。
  10. 美人:指瑶姬。《水经注》:“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11. 灵芝:草名。旧谓仙草。自有芳:自有馥郁的芳香,意即神女之精魂犹在。
  12. 猿啸:猿猴大声嘶鸣。
  13. 征客:行旅于他乡之人。

作品赏析

这首诗写巫峡的急流险滩。全诗十六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所见,后八句写所思。首四句总写巫峡的气势,先化用古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盛弘之《荆州记》)之意,叙述巫峡之长,然后通过对悬崖峭壁的描绘衬托巫峡之险: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摩云霄。三、四两句用平视和仰视的角度展现了巫峡的幽深窗远和两岸峭壁的险峻。郦道元《水经注》曾这样描写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杨炯这里显然是受其影响的,但诗人并没停留在这一般的描绘上,从第五句开始,诗人对巫峡的险状进行了具体刻画。“绝壁横天险”四句应是写一处具体的险要,它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这是诗人夜中乘舟途经,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看来诗人不知其地名。难以称名指实,但这么一来,就使得它由实变虚,部分地超脱了现实,带上一种象征意义——与诗人的境遇相映衬,成为仕途凶险的象征。

诗人遭到政治上的打击,远贬殊方。此刻面对巫峡风波之险,自然就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于是一连串的感触油然而生。从第九句开始,诗转入后半部的情绪抒写,与前面的景物描绘构成对称的格局。“忠信”四句承上用比喻表达自己的信念: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像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两句一言其险,一言其远,泛言可以行于四方,化险为夷。诗人由行舟所历的天险联想到宦途所遭人祸,就信笔借行舟为喻,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虚实之间,过渡巧妙自然,了无痕迹。至此为止,诗中的情调一直是开朗自信的,前途充满了希望。然而诗人毕竟身处逆境,当走上贬谪之途的此际,不可能没有一丝伤感,尤其是自己遭贬纯属无故诛及,自不免怨愤不平。“美人”两句就表达了这种情绪。古诗中美人常用来比喻理想或君主、友人,这里是比喻君王,而以灵芝自喻,两句意思说自已远离朝廷,空有忠贞和才干不能进用、报效。托词虽婉,心情却颇为激切,诗人对自己忠而见疏、怀才不遇的遭际深觉不平,可是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情下,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他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水经注》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屡引凄异,空岫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这里将典故与现实、环境与心情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联想丰富的艺术境界,读来令人对作者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

写山水而寄托自己的情思,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特色。在这样的山水诗中,山水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而成为与作者的心境相感发相映衬的表现媒介。作者寄意于山水,是为了抒发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描绘有时就不那么刻意求工。杨炯这首诗就是如此,它写景雄浑开阔而不求工细,为主体的情感活动构成了恰当的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垂拱元年(685年)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经巫峡时。诗人此次由太子詹事司直光崇文馆学士调出为梓州司法参军,是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带有贬谪的性质,因此心境郁悒,沿途写下的几首山水诗都有忧郁不平之气,而此诗是较典型地体现了作者当时的心灵活动的一篇。

名家点评

  • 五邑大学教授孟祥荣《三峡古代诗歌导读》:先写巫峡之长,次言其幽深、其秀奇、其险峻、其雄伟。层次分明,文字遒劲老拙。以下笔锋突转,就景叙情,抒发诗人不畏艰难的壮阔情怀。“忠信”二字,为一篇之本。

猜你喜欢

村居书喜

宋代 • 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叹庭前甘菊花

唐代 • 杜甫

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

明日萧条醉尽醒,残花烂熳开何益?

篱边野外多众芳,采撷细琐升中堂。

念兹空长大枝叶,结根失所缠风霜。

盱眙北望

宋代 • 戴复古

北望茫茫渺渺间,鸟飞不尽又飞还。

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

眼儿媚·咏梅

清代 • 纳兰性德

莫把琼花比澹妆,谁似白霓裳。别样清幽,自然标格,莫近东墙。

冰肌玉骨天分付,兼付与凄凉。可怜遥夜,冷烟和月,疏影横窗。

道间即事

宋代 • 黄公度

花枝已尽莺将老,桑叶渐稀蚕欲眠。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村垆沽酒谁能择,邮壁题诗尽偶然。

方寸怡怡无一事,粗裘粝食地行仙。

杨炯
简介描述:

杨炯(650年—约695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

如意元年(692年)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杨炯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