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题

唐代李昂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辇路生秋草,上林花满枝。

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

白话译文

太和九年李训、郑注败后,仇士良愈专恣。上登临游幸,未尝为乐,或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因赋此诗。

宫中辇道旁秋草丛生,上林苑的鲜花压满枝头。

登高生出的无限悲苦和感慨之意,这恐怕连我的侍臣也不知道。

词语注释

  1. 辇(niǎn)路:指皇帝马车所行的道路,即皇宫内的道路。辇:皇帝的马车。
  2. 上林:即上林苑,也指皇宫园林。(详见《城东早春》注)
  3. 凭:倚,这里指临高眺望。
  4. 何限:无限。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身为天子的李昂因受制于权宦时有感而作。

“甘露之变”后,诗人遭软禁沦为家奴宦官的囚徒,内心愤灭苦恼,彷徨孤独。首句“辇路生秋草”写诗人无心游赏,以致辇路上遍生秋草,荒凉不堪。开篇“路生秋草”,不一定是杂草丛生,但却没有皇家的繁华、热闹,显得很是荒凉,这是来自诗人心底的荒凉。次句“上林花满枝”写上林宫苑中春花满枝,一派繁荣景象,诗人却好久不曾驾临游宴了。后两句“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写自已登高而望,心中充满对“辇路”、“上林”的无限关心“侍臣”本该是皇帝的心腹,但是,即便是近侍之臣竟也无法理解自己此刻的心情,实在是苦闷之极。全诗虽无一字直诉苦闷忧愁,但诗人用草、花来托意言愁,反而更加委婉动人。

创作背景

唐朝经“甘露之变”后,朝廷大权彻底落人宦官之手,诗人也被软禁,他忧心忡忡,触景生情,有感而作此诗。

名家点评

  • 明代叶羲昂《唐诗直解》:含情无限,写尽囚拘苦情。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辇路生秋草”,“秋”字内寓无限感慨。秋非生草之时,而又在御辇经行之处,可怪也。“上林花满枝”此不是写眼中所见,是意中所想。上以“草”起,此以“花”承,妙极。夫诗既有法,不可不细细讨其消息。

猜你喜欢

贺新郎·赋琵琶

宋代 •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采莲曲

唐代 •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石州慢·薄雨收寒

宋代 •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与诸子登岘山

唐代 •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采桑子·土花曾染湘娥黛

清代 • 纳兰性德

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

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萧。

李昂
简介描述:

唐文宗李昂(809年11月20日-840年2月10日),原名李涵,唐朝第十五位皇帝,唐穆宗李恒的次子,母为贞献皇后萧氏。

李昂性格恭俭儒雅, 悲悯仁慈。在长庆元年(821年),被封为江王。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被宦官拥立为帝。即位后李昂勤政爱民、厉行节俭,对宦官专权“心愤仇耻,志除凶慝。”太和九年(835年),李昂与重臣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企图消灭宦官势力,事败后遭到软禁。开成五年(840年),李昂抑郁而终,年仅三十二岁,谥号“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安葬于章陵。

李昂性仁孝,恭俭儒雅,勤于政理。虽承父兄两朝奢弊之政,然时刻想着恢复初唐时中央朝廷的权威,以重振大唐帝国的雄风。李昂在位期间厉行节俭,革除奢靡之风,下令停废许多劳民伤财之事,注重考核官吏。曾命京兆府造水车,配给郑白渠附近百姓,以灌溉水田。致力于复兴王朝。李昂闲暇以诗书自娱,好为五言诗。善于著作,著有《宫中题》《暮春喜雨诗》。

李昂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