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头雾露白蒙蒙,关下斜阳照树红。
过了秋风浑未觉,满山粳稻入闽中。
关上是云雾迷漫,白茫茫一片,关下是西下的斜阳把秋树照得艳红。
秋风吹过来,就好像一点也没感觉到,进入闽中,眼前所看到的只有满山遍野的粳稻了。
刘基这首景物诗以意趣见长。诗中所取的意象无非闻关上下寻常之景:雾露、晚林、秋风、粳稻,却于独特的剪裁毅和心理知觉描写中,透露出作者一种亲近而愉悦的心境。
这首诗以静写动,在某一个早晨,诗人登上闽关,此时关头露滴雾罩,白茫茫一片;当他走到山下,却已是箱林残照的傍晚时分了,秋树一片嫣红。行者在一天之中,所经所见往往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少不了路途的艰辛和众多山姿水色。但是作者把路纷杂的景物和感受都略去不计,唯取关头和关下两幅静止而难忘的画面:白雾和红树。这也许是一日下来记忆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美景了。作者把它们如此紧凑地连接在一起,句中用“关头”、“关下”标明不同地点,“雾露”“斜阳”暗新时间的流程,结果造成象电影的镜头组合那样一种有动势的连续感。于是该交待的全交待清楚了时间、地点、行踪,作者对关山景色流连之情,玩赏之趣也由这两幅色调不同(淡灰和桔红)的画面的有机组合表现出来了,该者一下子就感受到如高山流水似的运势。
以不觉写知觉是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作者由前面的客观景物描写转入心理知觉的描写,人在秋风中下山疾行竟不知不觉,抬跟一望,已经身入满山遍野的稻浪中了,悠优自乐之余,猛然意识到这里已是闽地了。这里写的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心理效应,在一路美景中下山,所体验的是超然飘逸的心境,下得山来,方被满山的稻浪唤醒,恍惚记起曾有秋风为伴,可当时怎么没有专心的玩味,似觉得有一点遗惑,其实并不可惜,因为这种不知不觉,似感非感,正是对山林之趣最好的知觉,为常人难得的境界。得到这种心境,已经足够了。
深远的意境是诗歌的最终追求,中国传统诗向来注重意象的象征色彩,情景交融,写景写境是为了写心写意。但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流动的意象、富有生机的情境,它们所造成的动势使人感到一种跨越关山的亲近飞扬的神采。前二句精练而富意趣,诗中不言山高而山高自见;后二句情意深长,句式含普多义,说未觉却有袖底清风、稻浪入怀。全诗情趣盈然、勃然生机,在明初诗林中堪称佳作。清人沈德潜说刘基的诗“独标高格,超然独胜、允为一代之冠”实不为过。
这首诗创作于元末,作者跨越关山入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愉悦之情难以言表,于是写下这首诗。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
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似恁地、深情密意如何拚。虽后约、的有于飞愿。奈片时难过,怎得如今便见。
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
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
绿云鬓上飞金雀,愁眉敛翠春烟薄。香阁掩芙蓉,画屏山几重。
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啼粉污罗衣,问郎何日归?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登临纵目,对川原绣错,如襟接袖。指点十三陵树影,天寿低迷如阜。一霎沧桑,四山风雨,王气消沈久。涛生金粟,老松疑作龙吼。
惟有沙草微茫,白狼终古,滚滚边墙走。野老也知人世换,尚说山灵呵守。平楚苍凉,乱云合沓,欲酹无多酒。出山回望,夕阳犹恋高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