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花丛冷眼

清代纳兰性德

花丛冷眼,自惜寻春来较晚。知道今生,知道今生那见卿。

天然绝代,不信相思浑不解。若解相思,定与韩凭共一枝。

白话译文

花丛冷眼,感叹来找你找晚了。若是知道前世约定的人会出现。

今生又仍来一场繁华的等待,两人如此默契却无缘在一起,我就像韩凭一样,化作相思树想念着你。

词句注释

  1.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又名“减兰”“木兰香”“天下乐令”“玉楼春”“偷声木兰花”“木兰花慢”等。此调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2. “花丛”句:谓冷眼看待女子。花丛,指代女子。
  3. “自惜”句:唐于邺《扬州梦记》载,杜牧游湖州,颇恋一少女,许以十年为期,将娶为妻,十四年后守湖州.此女已嫁人三载,故悔而作诗日:“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绝代:指旷世美女。
  4. 浑不解:全不知道。
  5. “定与”句:干宝《搜神记》载,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貌甚美,康王夺之。凭先为康王害,后自杀。何氏亦跳台而死,遗书愿与凭合葬,康王不许。虽两冢相望,然有大梓木生于两坟问,枝叶相交,有鸳鸯栖于树,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其声甚感人。

作品赏析

这首《减字木兰花》的意思明朗,就是对表妹入选宫女而不满,并且, 暗暗希望表妹矢志不移,宁可玉碎也不去理会所谓的皇恩浩荡。

上片以极为悲恸之语,诉说自己的苦痛心情。词人为什么会经过花丛而不屑一顾,冷眼相向。因为词人曾经和自己所深爱之人擦肩而过,不能成为眷属,以致对所有的女子失去了兴趣。两句“知道今生”叠用,将词人内心的绝望悔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以心心相印之情,寄希望于所恋之人,盼望能和她死后相守。结句以韩凭自喻,既抒写了词人对爱情死生不渝的忠贞之情,同时隐晦曲折地表达了对阻止他们相爱的外部力量的强烈愤慨。

全词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悲愤莫名的气氛。纳兰在这首词中多寄托怅惋相思的怨愁和生死相许的深情,此外并未更多对世道以及缘分浅薄的怀恨怒意,这刚好迎合了纳兰“怨而不怒”的诗学主张。

创作背景

据说纳兰性德在正式娶妻之前,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心上人,就是他的表妹雪梅。雪梅自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相知相爱,心心相印,私订终身,但他们的爱情遭到了纳兰母亲的激烈反对。这首词大概是容若为宫中的恋人而作。

也有说这首词作于妻子卢氏去世后,是词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爱妻永逝的绵绵恨意而写的一首词。

名家点评

首都师范大学东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员张秉戌《纳兰词笺注》:“上片言苦恨相逢太晚。下片说与她难成佳配,于是帐恨绵绵。此篇虽是写爱情的失意,但不像作者其他爱情之作那样伤感。这在纳兰词中也是少见的。”

猜你喜欢

南安军

宋代 •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菩萨蛮·凤凰相对盘金缕

唐代 • 温庭筠

凤凰相对盘金缕,牡丹一夜经微雨。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

画楼相望久,栏外垂丝柳。音信不归来,社前双燕回。

溪居

唐代 •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将发石头上烽火楼

南北朝 • 谢朓

徘徊恋京邑,踯躅躧曾阿。

陵高墀阙近,眺迥风云多。

荆吴阻山岫,江海含澜波。

归飞无羽翼,其如别离何。

纳兰性德
简介描述: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为其之后发展奠定基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纳兰性德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不久便长辞于世,时年不过而立。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纳兰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尤以逼真传神的写景著称,风格清丽婉约、格高韵远,独具特色,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