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故居

宋代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白话译文

三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犬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苏州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暮春景物,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小蛮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水。

词句注释

  1. 青玉案:词牌名。双调六十七字,上下阕各六句五仄韵。
  2. 贺方回:即贺铸,字方回,北宋词人。伯固:即苏坚,字伯固,号后湖居士,北宋诗人。吴中:今江苏五县,属苏州,苏坚故乡。
  3. 三年:作者元祐四年(1089年)至六年(1091年)守杭州,苏坚为属官,首尾三年。枕上:意即梦中。
  4. 黄耳:一作“黄犬”。此句用典。《晋书·陆机传》:晋之陆机,蓄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音,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亟驰。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就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5. 松江:吴淞江的古称。呼小渡:呼唤小舟摆渡。
  6. 四桥:苏州的四座名桥。《苏州府志》卷三十四《津梁》:“甘泉桥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
  7. 老子:老年人的自称。此作者自指。犹老夫。
  8. 辋(wǎng)川图:唐诗人王维有别墅在辋川(今陕西蓝田南),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表示林泉隐逸之情志。
  9. 右丞:指王维。王维曾官尚书右丞。
  10. 天已许:天公必会允许。一说指朝廷已准许。
  11. 小蛮:唐诗人白居易家妓名。此喻指词人侍妾朝云。一说比苏坚之姬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送人之作。此词一方面作者为送客而作,一方面自己客居他乡,是为客中送客之作。在众多的送别词中,苏轼的这首《青玉案》可谓别具一格。

上片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思念。“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接着用“黄犬”这一典故,表达出盼伯固回吴后及时来信。“呼小渡”数句细节传神,虚中寓实,给对方一种“伴你同行”的亲切感。“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如果说“若到”二句是从对方入手,那么“四桥”二句就是从己方入手,意谓友人将去的家乡也曾是作者游历的地方。作者以“老子”自称,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片写词人思归心切,就苏坚之“归”,抒说己之“归计”,间接表达对官海浮沉的厌倦。过片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一句,奇境别开,明知不可归而犹言“天定许”,思归之情,倍见殷切。“小蛮针线”则显出宦游天涯之可哀,情真意切,其意境绝非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之类小儿女语所可比拟。“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白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注定”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作者春衫。

此词赞赏苏坚的故乡,称许苏坚的才华,写其对家乡的思念,祝贺他的归乡。全词中心在于一个“归字”,既是羡慕苏坚归吴中,亦是悲叹自己归梦难成。词写思念亲人含蓄深沉,风格婉曲而又旷放。

创作背景

此词当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在扬州时所作。此前三年,即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年—1091年),苏轼在杭州担任太守,苏坚是他的属官,监杭州商税,两人交往颇密。此时因苏轼被召还京,苏坚告别苏轼回吴中故居,苏轼为之送行而作此词。

此词《乐府雅词拾遗》卷上作蒋璨词,《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引《桐江诗话》以及《阳春白雪》卷五均作姚志道词。唐圭璋《宋词互见考》谓此说法乃流传之误,当为苏轼词。朱本、龙本、曹本俱编于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薛本、邹王本谓作于是年八月。

名家点评

  • 清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东坡词《青玉案·用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歇拍云:‘作个归期天应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上三句,未为甚艳。‘曾湿西湖雨’是清语,非艳语。与上三句相连属,遂成奇艳、绝艳,令人爱不忍释。坡公天仙化人,此等词犹为非其至者,后学已未易模仿其万一。”卷三:“《天籁词》,《永遇乐·同李景安游西湖》云:‘青衫尽付,蒙蒙雨湿,更著小蛮针线。’用坡公《青玉案》句‘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而太素,语特伤心。其言外之意,虽形骸可土木,何有于小蛮针线之青衫。以坡公之‘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比之,犹死别之与生离也。”
  •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五:“风流自赏,气骨高绝。”

猜你喜欢

念奴娇·胭脂井

清代 • 郑板桥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霜叶飞·题君善祝发图

明代 • 沈宜修

闷怀难表。西风弄,愁人踪迹颠倒。笑弃华发付凄凉,露泣芙蓉老。梦破柳烟胡蝶晓。沈吟掷镜寒云扫。世事总休休,但倩取幽窗月影,夜半留照。

憔悴,动处非狂,愁时易醉,画里人应知道。绕崖黄叶正纷纷,好共哀猿啸。落蕊楚江君莫恼。芳洲处处悲秋早。自有闲云飞伴,松月山空,桂丛烟渺。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 •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七子论诗难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

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

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奉寄韦太守陟

唐代 • 王维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

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苏轼
简介描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又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