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都。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在金陵赏心亭送别王胜之龙图。王胜之任金陵知州,到职一天后即转任南都知州。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此词题材虽属普通的登临送别,表达方式却颇为独特。上阕先用数句点明地点与环境,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再写金陵父老对王胜之的挽留,着重描绘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从而引出下阕对其离任的描写,抓住其刚到任即离职的特殊情况,发挥想象,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说其离去时乘飞车,凌彩雾,以青鸾驾驶,有红鸾陪乘。这尚不足奇,更奇特的是,在此想象的基础上再度想象,说他竟惊鸿一瞥就要离开金陵。不是他愿意离去,而是为他驾车的青鸾和护航的红鸾看到了金陵的白鹭洲,神奇的鸾鸟不愿与白鹭为侣,所以振动翅膀,载他翩然而去。词以用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作结,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词作采用这种方式,既是为王胜之的匆匆离去开脱,也是在恭维他的度越恒流,同时未尝不是在于这位年长的朋友开玩笑,反映了游戏为词的一面。词作充满奇幻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令人神往。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根据此词题序可知,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调湖州,后又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因此案,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奉诏调往汝州。同年七月(一说八月),苏轼自黄州赴汝州途中,经过金陵,恰逢江宁知府王胜之调任,因作此词送别。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甲子七年,赏心亭送胜之作《渔家傲》。”王文诰《苏诗总案》:“甲子八月,与王益柔游蒋山作。”
所好轩者,袁子藏书处也。袁子之好众矣,而胡以书名?盖与群好敌而书胜也。其胜群好奈何?曰: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画,又好书。书之好无以异于群好也,而又何以书独名?曰:色宜少年。食宜饥,友宜同志,游宜清明,宫室花石古玩宜初购,过是,欲少味矣。书之为物,少壮、老病、饥寒、风雨,无勿宜也。而其事又无尽,故胜也。
虽然,谢众好而昵焉,此如辞狎友而就严师也,好之伪者也。毕众好而从焉,如宾客散而故人尚存也,好之独者也。昔曾皙嗜羊枣,非不嗜脍炙也,然谓之嗜脍炙,曾皙所不受也。何也?从人所同也。余之他好从同,而好书从独,则以所好归书也固宜。
余幼爱书,得之苦无力。今老矣,以俸易书,凡清秘之本,约十得六七。患得之,又患失之。苟患失之,则以“所好”名轩也更宜。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