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代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白话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与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里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表面上质朴,实际上却华丽;表面上清瘦,实际上却丰满。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以为同陶渊明的原作相比,也不会自愧觉得不如他的。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请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儿子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料想因为我自己,必定留下不少世俗的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如今,我现在倒真有这些毛病,但一直没有及早发现。做了半辈子官,结果触犯了世俗的祸患。这正是我深深地为他折服、敬佩的地方,并且决心在晚年把他当作效法的榜样,哪怕是学到他的万分之一也好。”

唉!陶渊明不愿为了挣五斗米的微薄俸禄,整衣束带,去拜见一个无德无才的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饱受入狱之苦,遭受狱卒的折磨困辱,仍然不知悔改,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尽管如此,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能够考究出来的。我相信后世有德有才的人肯定会给以正确评价的。孔子说:“阐述前人的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老子、彭祖相比。”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评价一个人关键是要看他的为人的实质,仅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奋力疾追,但常常只能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绍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康县城南的东斋里特作这篇序文。

词句注释

  1. 子瞻:苏轼的字。和(hè):仿照他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引:序文。因作者祖父名序,故苏氏父子终生讳“序”,为人作序,即称“叙”或“引”。
  2. 东坡先生:即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次年,朋友马正卿为他请得营房废地数十亩开垦耕种,冬季开始经营东坡。元丰五年(1082年)于坡上筑雪堂,此后始号东坡。儋耳:今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古称儋耳,又名儋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将儋耳郡改为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至元符三年(1100年)苏轼谪居儋耳。
  3. 罗浮:即罗浮山,在今广东东江北岸,惠州境内。此指惠州白鹤峰。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四十二:“罗浮之名,古时甚宽。唐以前送人归粤,概云还罗浮,其后为惠州尚称罗浮。”
  4. “独与”句:绍圣元年(1094年)至四年(1097年)苏轼贬官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闰二月,苏轼在惠州白鹤峰建成新居,长子苏迈携孙子苏符等来探望,四月苏轼就远谪儋耳。苏轼遂让苏迈等留居白鹤峰新居,独携苏过渡海赴儋耳贬所。过,即苏过,苏轼的第三子。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后家颍昌(今河南许昌),营水竹数亩,名小斜川,故自号斜川居士,时称为小坡。有《斜川集》二十卷行世。
  5. “葺茅竹”句:苏轼《与郑靖老书》:“初赁官屋数间居之,既不可住,又不欲与官员相交涉。近买地起居五间一灶头,在南污池之侧,茂竹之下,亦萧然可以杜门面壁少休也。”葺(qì),用茅草盖屋。
  6. 日啖(dàn)荼(tú)芋:每天吃苦菜和芋头。啖,吃。荼,苦菜。一作“蒣”(shú),同“稌”,山芋,山药。
  7. 华屋玉食:华丽的房屋和精美的食品。
  8. “以图史”二句:谓以读书、作文为乐。图史,绘画和史书。园囿(yòu),种植花木,畜养珍禽异兽,供人休息玩赏的地方。这里喻指所从事的领域。鼓吹,即鼓吹乐,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用鼓、钲、箫、笳等乐器。这里喻指音乐。
  9. 衰惫:形容衰弱疲惫。
  10. “是时”二句:苏辙于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再贬雷州,六月到达贬所。苏轼《和陶止酒并引》:“丁丑岁,予谪海南,子由亦贬雷州。”海康,县名,在今雷州半岛中部。
  11. “古之诗人”三句:在苏轼以前,已有拟古诗,南朝江淹的《杂诗三十首》,模拟自汉至南朝宋的诗人代表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晁说之《和陶诗辨》认为,和古人诗也非自苏轼始,但并不次韵。以次韵的方式和同时代人的诗歌,在唐代就有了,但一般限于朋友间的唱和。把拟古和次韵结合起来,追和古人之诗,几乎尽和某一古人之诗,这是苏轼的创造。拟古,模拟古人。追和,和前人之诗。
  12. 质而实绮(qǐ),癯(qú)而实腴(yú):表面上质朴,实质上绮丽;表面上瘦劲,实际上丰腴。这是后人评价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经常用到的话语。
  13. 曹:指曹植(192年—232年),三国魏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所作诗歌以五言为主,词采华茂。刘:指刘桢(?—217年),三国魏诗人,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擅长五言诗。其诗刚劲挺拔,重气势不重雕琢。鲍:指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人,南朝宋文学家,诗以七言歌行有名,风格俊逸。谢:指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诗人,诗风清俊,长于描绘自然景色。李:指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杜:指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古典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
  14. “吾前后”句:苏轼在元祐七年(1092年)于扬州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后在惠州、儋州“尽和其诗”(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小引)。在苏轼写这封信时,已和一百零九首,加上以后所作,共一百二十四首。凡,总共。
  15. 得意:因如愿以偿而感到满意。
  16. 集:编成集子。
  17. 志:记,记述。这里指作序。
  18. 岂独:岂止,难道只是。
  19. “渊明临终”句:指陶渊明作《与子俨等疏》告诫其子陶俨等人,下面这段话引自《与子俨等疏》。疏,书。俨等,指陶渊明之子陶俨、陶俟、陶份、陶佚、陶佟五人。
  20. 与物多忤(wǔ):与外界事物多抵触。物,外界的人或事。
  21. 自量为己:自己替自己考虑、打算。
  22. 必贻(yí)俗患:一定会留下世俗的祸患。贻,留。
  23. 黾勉辞世:尽力隐居避世。黾(mǐn)勉,尽力,努力。
  24. 晚节:晚年。师范:以为效法的榜样。万一:万分之一。
  25. “渊明不肯”句:《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彭泽令,“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五斗米,指俸禄。束带,整束衣带,以示恭敬。
  26. “而子瞻”句:苏辙作此文时苏轼六十二岁,距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时首次出仕任凤翔府签判三十六年。
  27. “为狱吏”句:指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
  28. 悛(quān):悔改之意。
  29. 陷于大难:指绍圣元年(1094年)贬官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
  30. 桑榆之末景:本指日暮,常喻人的晚年。《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日出处,桑榆指日落处。景,日光。
  31. 虽然:即使这样。
  32. “其出入”二句:谓苏轼在朝廷和地方上做官的事迹还可考察。出入,指离开朝廷做地方官或进入朝廷做京官。进退,指官职的升或降。
  33. “其必”句:谓必定能正确对待苏轼的出入进退。处,对待。
  34. “述而不作”三句:语见《论语·述而》。谓阐述前人观点而不自己写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自和我那老彭相比。述,传述。作,创作,著述。老彭,一说是殷商时代的彭祖,一说是老子和彭祖两人。
  35. 曾子、子思同道:语见《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寇至则去;子思居于卫,寇至不去。有人提出责难,孟子说,曾子和子思的表现虽不同,但他们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即他们的行为实质是一致的)。只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地位不同:曾子是老师,是前辈;而子思是臣子,是小官,不得不如此。如果两人对换地位,他们的行为就会相应发生变化。这里苏辙引用孟子对曾子、子思的评论来比喻苏轼和陶渊明虽然一出仕,一归隐,但归根到底两人走的是同一条道路。曾子即曾参,孔子弟子。子思,《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36. 区区之迹:指一些小事情。区区,小。
  37. 既冠:已经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
  38. 先君:已去世的父亲苏洵。
  39. “自以为”句:出自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
  40. 斥居东坡:指贬官黄州,在元丰三年(1080年)至七年(1084年)期间。斥,斥退,贬谪。
  41. 沛然:水流湍急的样子。
  42. 驰骤:奔驰,比喻尽力追慕。
  43. “其和渊明”二句:苏辙也跟着苏轼写了少量和陶诗。如《次韵子瞻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次韵子瞻和陶公止酒》《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九首》等。一二,一些。
  44.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年—1098年)。

作品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时的大诗人,因厌恶官场的丑恶而弃官归隐,创作了大量描写田园风光和村居生活的田园诗,风格平淡质朴,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化境。作为苏轼的弟弟,苏辙十分理解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和喜爱,所以在这篇序言中他充分肯定了苏轼和陶诗的艺术成就,并从出处进退方面阐明了苏轼和陶渊明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从而也就说明了苏轼和陶诗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序言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苏轼谪居儋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称赞其在此期间所作的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第二部分转引苏轼来信原文,说明苏轼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反映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第三部分是苏辙对苏轼的上述作为略加评论,其中说到苏轼半生为官,屡遭屈辱而不知悔改,到老而学陶,令人难信。但又称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言语之间,见出作者对其兄怀才不遇,遭遇困折的同情和不平之慨。最后一部分追忆自己少年时期追随苏轼学诗的情景,并再次肯定苏轼晚年诗歌的高度成就,与篇首呼应。末句点明了作这篇序的时间和地点。

此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借用苏轼来信的原文说明苏轼创作和陶诗的动机和体会。文章第二段全引苏轼来信,这段引文占到全文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而且引文中又有引文,苏轼的信中又引用了陶渊明《与子俨等疏》中的一段话。这些引文缩短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觉得亲切可信。所引苏轼的原文实为文章的骨架,其他文字都是作陪衬的。苏轼的原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即表面质朴而实际有内在之美,表面清癯而实则含蕴丰厚,也就是他在评价韩愈、柳宗元诗歌时所说的“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东坡题跋》卷二),很中肯地说出了陶诗的艺术风格。苏轼曾经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反映了苏轼早年积极用世的思想。晚年他却因酷爱陶诗而把陶渊明置于李白、杜甫之上,这不免失之偏颇,但这也是跟他晚年厌恶官场、思想和行为都接近陶渊明的经历密切相关的。二是苏轼用他自己“不早自知”其“病”而急流勇退,结果“半生出仕,以犯世患”,和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相比,一番痛定思痛之言,既表现了他深服渊明的诚意,也透露出他心中的隐忧,把他追和陶诗的目的、原因都和盘托出了。苏轼酷爱陶渊明,实际上是要在他那超脱现实的人生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这篇序言的价值还在于评价了苏轼的诗。诗穷而后工,苏轼在政治上越倒霉,他的诗文就作得越好。贬官黄州,是苏轼的一个创作高峰:“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苏辙《亡兄子瞻墓志铭》)贬官岭南,是苏轼一生的又一个创作高潮,其诗又一变:“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有人特别喜欢苏轼晚年的诗,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确实超过了早年。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十二月,是苏辙为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集所作的序言。苏轼大量作和陶诗并结成和陶诗集时,已经是六十岁的老人。经过长期的宦海沉浮和反复的贬谪,他到晚年越来越仰慕陶渊明的为人,也越来越喜欢陶渊明的诗歌。早在元祐七年(1092年)在扬州做官时,苏轼就曾作《和陶饮酒二十首》。谪居惠州、琼州期间,他更是把陶渊明的诗全部和了一遍,并编成一部《和陶渊明诗集》,请此时正谪居雷州的弟弟苏辙作序。苏辙应邀写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明代茅坤《苏文定公文钞》:文不着意而神理自铸。其评子瞻浑然。
  • 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东坡和渊明诗,甚景慕渊明之为人也。渊明有道之士,其诗天然不可及。余读东坡所和诗,仍是东坡本色,盖各有其佳处耳。颍滨此序,又写得东坡性情面目出。

猜你喜欢

书巢记

宋代 • 陆游

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鹃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耶?”

陆子曰:“子之辞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淳熙九年九月三日,甫里陆某务观记。

真定舞

宋代 • 范成大

虏乐悉变中华,惟真定有京师旧乐工,尚舞高平曲破。

紫袖当棚雪鬓凋,曾随广乐奏云韶。

老来未忍耆婆舞,犹倚黄钟衮六幺。

西征赋

魏晋 • 潘岳

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乙未御辰。潘子凭轼西征,自京徂秦。乃喟然叹曰:

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此三才者,天地人道。唯生与位,谓之大宝。生有修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鬼神莫能要,圣智弗能豫。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纳旌弓于铉台,赞庶绩于帝室。嗟鄙夫之常累,固既得而患失。无柳季之直道,佐士师而一黜。

武皇忽其升遐,八音遏于四海。天子寝于谅阒,百官听于冢宰。彼负荷之殊重,虽伊周其犹殆。窥七贵于汉庭,诪一姓之或在?无危明以安位,只居逼以示专。陷乱逆以受戮,匪祸降之自天。孔随时以行藏,蘧与国而舒卷。苟蔽微以缪章,患过辟之未远。悟山潜之逸士,卓长往而不反。陋吾人之拘挛,飘萍浮而蓬转。寮位儡其隆替,名节漼以隳落。危素卵之累壳,甚玄燕之巢幕。心战惧以兢悚,如临深而履薄。夕获归于都外,宵未中而难作。匪择木以栖集,尠林焚而鸟存。遭千载之嘉会,皇合德于乾坤;弛秋霜之严威,流春泽之渥恩;甄大义以明责,反初服于私门。皇鉴揆余之忠诚,俄命余以末班。牧疲人于西夏,携老幼而入关。丘去鲁而顾叹,季过沛而涕零。伊故乡之可怀,疚圣达之幽情。矧匹夫之安土,邈投身于镐京。犹犬马之恋主,窃托慕于阙庭。眷巩洛而掩涕,思缠绵于坟茔。

尔乃越平乐,过街邮;秣马皋门,税驾西周。远矣姬德,兴自高辛。思文后稷,厥初生民。率西水浒,化流岐豳。祚隆、昌发,旧邦惟新。旋牧野而历兹,愈守柔以执竞;夜申旦而不寐,忧天保之未定;惟泰山其犹危,祀八百而余庆。鉴亡王之骄淫,窜南巢以投命;坐积薪以待然,方指日而比盛。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辽迥!

考土中于斯邑,成建都而营筑;既定鼎于郏鄏,遂钻龟而启繇。平失道而来迁,繄二国而是祐。岂时王之无僻,赖先哲以长懋。望圉、北之两门,感虢、郑之纳惠。讨子颓之乐祸,尤阙西之效戾。重戮带以定襄,弘大顺以霸世。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咨景、悼以迄丐,政凌迟而弥季。俾庶朝之构逆,历两王而干位。逾十叶以逮赧,邦分崩而为二,竟横噬于虎口,输文、武之神器。

澡孝水而濯缨,嘉美名之在兹。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亭有千秋之号,子无七旬之期。虽勉励于延吴,实潜恸乎余慈。眄山川以怀古,怅揽辔于中涂。虐项氏之肆暴,坑降卒之无辜。激秦人以归德,成刘后之来苏。事回泬而好还,卒宗灭而身屠。

经渑池而长想,停余车而不进。秦虎狼之强国,赵侵弱之余烬。超入险而高会,杖命世之英蔺。耻东瑟之偏鼓,提西缶而接刃;辱十城之虚寿,奄咸阳以取俊。出申威于河外,何猛气之咆勃;入屈节于廉公,若四体之无骨。处智勇之渊伟,方鄙吝之忿悁,虽改日而易岁,无等级以寄言。

当光武之蒙尘,致王诛于赤眉。异奉辞以伐罪,初垂翅于回溪;不尤眚以掩德,终奋翼而高挥。建佐命之元勋,振皇纲而更维。

登崤坂之威夷,仰崇岭之嵯峨。皋记坟于南陵,文违风于北阿。蹇哭孟以审败,襄墨縗以授戈。曾只轮之不反,緤三帅以济河。值庸主之矜愎,殆肆叔于朝市。任好绰其余裕,独引过以归己。明三败而不黜,卒陵晋以雪耻。岂虚名之可立?良致霸其有以。

降曲崤而怜虢,托与国于亡虞。贪诱赂以卖邻,不及腊而就拘。垂棘反于故府,屈产服于晋舆。德不建而民无援,仲雍之祀忽诸。

我徂安阳,言陟陕郛,行乎漫渎之口,憩乎曹阳之墟。美哉邈乎,兹土之旧也!固乃周、邵之所分,二南之所交。麟趾信于关雎,驺虞应乎鹊巢。

愍汉氏之剥乱,朝流亡以离析。卓滔天以大涤,劫宫庙而迁迹。俾万乘之盛尊,降遥思于征役。顾请旋于傕、氾,既获许而中惕;追皇驾而骤战,望玉辂而纵镝。痛百寮之勤王,咸毕力以致死。分身首于锋刃,洞胸腋以流矢。有褰裳以投岸,或攘袂以赴水。伤桴楫之褊小,撮舟中而掬指。

升曲沃而惆怅,惜兆乱而兄替;枝末大而本披,都偶国而祸结。臧、札飘其高厉,委曹、吴而成节;何庄、武之无耻,徒利开而义闭!

蹑函谷之重阻,看天险之衿带,迹诸侯之勇怯,筭嬴氏之利害。或开关以延敌,竞遁逃以奔窜。有噤门而莫启,不窥兵于山外。连鸡互而不栖,小国合而成大。岂地势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

汉六叶而拓畿,县弘农而远关。厌紫极之闲敞,甘微行以游盘。长傲宾于柏谷,妻睹貌而献餐。畴匹妇其已泰,胡厥夫之缪官!昔明王之巡幸,固清道而后往。惧衔橜之或变,峻徒御以诛赏。彼白龙之鱼服,挂豫且之密网。轻帝重于天下,奚斯渐之可长?

吊戾园于湖邑,谅遭世之巫蛊。探隐伏于难明,委谗贼之赵虏。加显戮于储贰,绝肌肤而不顾。作归来之悲台,徒望思其何补?

纷吾既迈此全节,又继之以盘桓。问休牛之故林,感征名于桃园。发阌乡而警策,愬黄巷以济潼。眺华岳之阴崖,觌高掌之遗踪。忆江使之反璧,告亡期于祖龙。不语怪以征异,我闻之于孔公。

愠韩、马之大憝,阻关、谷以称乱。魏武赫以霆震,奉义辞以伐叛。彼虽众其焉用?故制胜于庙算。砰扬桴以振尘,繣瓦解而冰泮。超遂遁而奔狄,甲卒化为京观。倦狭路之迫隘,轨崎岖以低仰;蹈秦郊而始辟,豁爽垲以宏壮。黄壤千里,沃野弥望。华实纷敷,桑麻条畅。邪界褒、斜,右滨汧、陇,宝鸡前鸣,甘泉后涌。面终南而背云阳,跨平原而连嶓冢。九嵕𡽱嶭,太一巃嵷;吐清风之飂戾,纳归云之郁蓊。南有玄灞素浐,汤井温谷;北有清渭浊泾,兰池、周曲。浸决郑、白之渠,漕引淮海之粟,林茂有鄠之竹,山挺蓝田之玉。班述陆海珍藏,张叙神皋隩区。此西宾所以言于东主,安处所以听于凭虚也,可不谓然乎?

劲松彰于岁寒,贞臣见于国危。入郑都而抵掌,义桓友之忠规。竭股肱于昏主,赴涂炭而不移;世善职于司徒,缁衣弊而改为。

履犬戎之侵地,疾幽后之诡惑。举伪烽以沮众,淫嬖褒以纵慝。军败戏水之上,身死骊山之北。赫赫宗周,灭为亡国。又有继于此者,异哉秦始皇之为君也!倾天下以厚葬,自开辟而未闻。匠人劳而弗图,俾生埋以报勤。外罹西楚之祸,内受牧竖之焚。语曰:行无礼必自及。此非其效与?乾坤以有亲可久,君子以厚德载物。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乃实慎终追旧,笃诚款爱;泽靡不渐,恩无不逮。率土且弗遗,而况于邻里乎?况于卿士乎?于斯时也,乃摹写旧丰,制造新邑;故社易置,枌榆迁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浑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籍含怒于鸿门,沛跼蹐而来王。范谋害而弗许,阴授剑以约庄。撛白刃以万舞,危冬叶之待霜。履虎尾而不噬,实要伯于子房。樊抗愤以巵酒,咀彘肩以激扬。忽蛇变而龙摅,雄霸上而高骧。曾迁怒而横撞,碎玉斗其何伤?

婴罥组于轵涂,投素车而肉袒。疏饮饯于东都,畏极位之盛满。金墉郁其万雉,峻嵃峭以绳直。戾饮马之阳桥,践宣平之清阈。都中杂遝,户千人亿;华夷士女,骈田逼侧。展名京之初仪,即新馆而莅职;励疲钝以临朝,勖自强而不息。于是孟秋爰谢,听览余日,巡省农功,周行庐室。街里萧条,邑居散逸。营宇寺署,肆廛管库,蕞芮于城隅者,百不处一。所谓尚冠、修成,黄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尔乃阶长乐,登未央,泛太液,凌建章;萦馺娑而款骀荡,轥枍诣而轹承光;徘徊桂宫,惆怅柏梁。鷩雉雊于台陂,狐兔窟于殿傍;何黍苗之离离,而余思之芒芒!洪钟顿于毁庙,乘风废而弗县;禁省鞠为茂草,金狄迁于灞川。

怀夫萧、曹、魏、邴之相,辛、李、卫、霍之将;衔使则苏属国,震远则张博望;教敷而彝伦叙,兵举而皇威畅;临危而智勇奋,投命而高节亮。暨乎秺侯之忠孝淳深,陆贾之优游宴喜。长卿、渊、云之文,子长、政、骏之史;赵、张、三王之尹京,定国、释之之听理;汲长孺之正直,郑当时之推士;终童山东之英妙,贾生洛阳之才子。飞翠緌,拖鸣玉,以出入禁门者众矣。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滓;或从容傅会,望表知里。或著显绩而婴时戮,或有大才而无贵仕。皆扬清风于上烈,垂令闻而不已。想珮声之遗响,若铿锵之在耳。当音、凤、恭、显之任势也,乃熏灼四方,震耀都鄙。而死之日,曾不得与夫十余公之徒隶齿。才难,不其然乎?

望渐台而扼腕,枭巨猾而余怒。揖不疑于北阙,轼樗里于武库。酒池鉴于商辛,追覆车而不寤;曲阳僭于白虎,化奢淫而无度。命有始而必终,孰长生而久视?武雄略其焉在?近惑文成而溺五利。侔造化以制作,穷山海之奥秘。灵若翔于神岛,奔鲸浪而失水;爆鳞骼于漫沙,陨明月以双坠。擢仙掌以承露,干云汉而上至。致邛、蒟其奚难?惟余欲而是恣。纵逸游于角觝,络甲乙以珠翠。忍生民之减半,勒东岳以虚美。超长怀以遐念,若循环之无赐。较面朝之焕炳,次后庭之猗靡。壮当熊之忠勇,深辞辇之明智。卫鬒发以光鉴,赵轻体之纤丽。咸善立而声流,亦宠极而祸侈。

津便门以右转,究吾境之所暨。掩细柳而抚剑,快孝文之命帅。周受命以忘身,明戎政之果毅;距华盖于垒和,案乘舆之尊辔;肃天威之临颜,率军礼以长撎。轻棘、霸之儿戏,重条侯之倨贵。

索杜邮其焉在?云孝里之前号。惘辍驾而容与,哀武安以兴悼。争伐赵以徇国,定庙算之胜负;扞矢言而不纳,反推怨以归咎;未十里于迁路,寻赐剑以刎首。嗟主闇而臣嫉,祸于何而不有?

窥秦墟于渭城,冀阙缅其堙尽;觅陛殿之余基,裁岥岮以隐嶙。想赵使之抱璧,浏睨楹以抗愤。燕图穷而荆发,纷绝袖而自引。筑声厉而高奋,狙潜铅以脱膑。据天位其若兹,亦狼狈而可愍!简良人以自辅,谓斯忠而鞅贤。寄苛制于捐灰,矫扶苏于朔边。儒林填于坑穽,诗书炀而为烟。国灭亡以断后,身刑轘以启前。商法焉得以宿,黄犬何可复牵?野蒲变而成脯,苑鹿化以为马;假谗逆以天权,钳众口而寄坐;兵在颈而顾问,何不早而告我?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

健子婴之果决,敢讨贼以纾祸;势土崩而莫振,作降王于路左。萧收图以相刘,料险易与众寡;羽天与而弗取,冠沐猴而纵火。贯三光而洞九泉,曾未足以喻其高下也。

感市闾之菆井,叹尸韩之旧处。丞属号而守阙,人百身以纳赎。岂生命之易投?诚惠爱之洽著。讦望之以求直,亦余心之所恶。思夫人之政术,实干时之良具。苟明法以释憾,不爱才以成务;弘大体以高贵,非所望于萧傅。

造长山而慷慨,伟龙颜之英主。胸中豁其洞开,群善凑而必举。存威格乎天区,亡坟掘而莫御。临揜坎而累抃,步毁垣以延伫。

越安陵而无讥,谅惠声之寂寞。吊爰丝之正义,伏梁剑于东郭。讯景皇于阳丘,奚信谮而矜谑?陨吴嗣于局下,盖发怒于一博;成七国之称乱,翻助逆以诛错。恨过听而无讨,兹沮善而劝恶。

呰孝元于渭茔,执奄尹以明贬。褒夫君之善行,废园邑以崇俭。过延门而责成,忠何辜而为戮?陷社稷之王章,俾幽死而莫鞠;忲淫嬖之凶忍,勦皇统之孕育。张舅氏之奸渐,贻汉宗以倾覆。

刺哀主于义域,僭天爵于高安。欲法尧而承羞,永终古而不刊。瞰康园之孤坟,悲平后之专絜。殃厥父之簒逆,蒙汉耻而不雪;激义诚而引决,赴丹爓以明节;投宫火而焦糜,从灰熛而俱灭。

骛横桥而旋轸,历敝邑之南垂。门磁石而梁木兰兮,构阿房之屈奇。疏南山以表阙,倬樊川以激池。役鬼佣其犹否,矧人力之所为?工徒斫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宗祧污而为沼,岂斯宇之独隳?由伪新之九庙,夸宗虞而祖黄。驱吁嗟而妖临,搜佞哀以拜郎。诵六艺以饰奸,焚诗书而面墙。心不则于德义,虽异术而同亡。

宗孝宣于乐游,绍衰绪以中兴。不获事于敬养,尽加隆于园陵。兆惟奉明,邑号千人。讯诸故老,造自帝询。隐王母之非命,纵声乐以娱神;虽靡率于旧典,亦观过而知仁。

凭高望之阳隈,体川陆之污隆。开襟乎清暑之馆,游目乎五柞之宫。交渠引漕,激湍生风,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则汤汤汗汗,滉瀁弥漫,浩如河汉;日月丽天,出入乎东西;旦似汤谷,夕类虞渊。昔豫章之名宇,披玄流而特起,仪景星于天汉,列牛女以双峙。图万载而不倾,奄摧落于十纪;擢百寻之层观,今数仞之余趾。振鹭于飞,凫跃鸿渐。乘云颉颃,随波澹淡。瀺灂惊波,唼喋䔖芡。华莲烂于渌沼,青蕃蔚乎翠潋。

伊兹池之肇穿,肄水战于荒服;志勤远以极武,良无要于后福。而菜蔬芼实,水物惟错,乃有赡乎原陆。在皇代而物土,故毁之而又复。凡厥寮司,既富而教。咸帅贫惰,同整楫棹。收罟课获,引缴举效。鳏夫有室,愁民以乐。徒观其鼓枻回轮,洒钓投网,垂饵出入,挺叉来往。纤经连白,鸣桹厉响。贯鳃𦉹尾,掣三牵两。于是弛青鲲于罔钜,解頳鲤于粘徽;华鲂跃鳞,素鱮扬鬐。雍人缕切,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靃靃霏霏。红鲜纷其初载,宾旅竦而迟御。既餐服以属厌,泊恬静以无欲。回小人之腹,为君子之虑。

尔乃端策拂茵,弹冠振衣,徘徊酆镐,如渴如饥。心翘懃以仰止,不加敬而自祗。岂三圣之敢梦,窃十乱之或希。经始灵台,成之不日;惟酆及鄗,仍京其室。庶人子来,神降之吉;积德延祚,莫二其一。永惟此邦,云谁之识?越可略闻,而难臻其极。子赢锄以借父,训秦法而著色;耕让畔以闲田,沾姬化而生棘。苏张喜而诈骋,虞芮愧而讼息。由此观之,土无常俗,而教有定式。上之迁下,均之埏埴。五方杂会,风流溷淆,惰农好利,不昏作劳。密迩猃狁,戎马生郊;而制者必割,实存操刀。人之升降,与政隆替。杖信则莫不用情,无欲则赏之不窃。虽智弗能理,明弗能察;信此心也,庶免夫戾。如其礼乐,以俟来哲。

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

近现代 • 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宋代 •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苏辙
简介描述:

苏辙(1039年3月17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位列宰执。哲宗亲政后,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知汝州,连谪数处。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颍昌。独门谢客十余载,致力于整理旧著、教育子弟。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复为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有《栾城集》等传世。今人亦整理有《苏辙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