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巫山庙

唐代薛涛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白话译文

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词句注释

  1. 巫山庙:在长江三峡神女峰。
  2. 访:又作“望”。高唐:观名,此即指巫山庙。
  3. 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
  4. 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5. 阳台:男女幽会。神女谓襄王曰:“妾,巫山神女也;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6. 惆怅:指伤感。

作品赏析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全诗引用典故,含蕴无穷,借以表明心迹。景物描写如入画境,用语对仗工整,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

创作背景

据说贞元初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早闻薛涛大名,很想召入府。韦皋是个文人,书法很有一套,也懂诗。第一次见面,韦皋想试探一下薛涛的诗文水平,就让她当面赋诗,题目不限。薛涛略微思索,就写出了这首诗。

名家点评

  • 明代黄周星《唐诗快》:此诗或又作韦庄,然语气颇类女校书。
  • 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韩成武《唐诗鼓吹评注》:首言未至庙时,从猿啼之处望高唐,而往路入于烟霞之内,而草木皆香也。自其路中之景言之,崔嵬山色未能忘宋玉之情多,呜咽水声犹似哭襄王之梦断。至今清泉翠岫,亦转寂寂无缪矣。若当时神女,朝暮在阳台之下为雨为云,而楚国已亡,盖见庙则朝暮犹在,云雨为一时之事,楚国不能久存,若似乎艳冶之足以亡国,而楚襄之为荒唐悠谬,亦甚无裨于国也。至于神女既去,庙前之柳春日争妍,空似与画眉斗长者。芳容掩镜,香骨成灰,铜雀、马嵬,千古一慨,其为惆怅又孰有甚于此者哉。

猜你喜欢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回照动帘钩。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美人微笑转星眸。月华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

绮罗香·红叶

宋代 • 张炎

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

长安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谩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

落梅二首

宋代 • 陆游

其一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其二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登崖州城作

唐代 •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薛涛
简介描述:

薛涛(768年—832年),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歌伎、清客,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

薛涛幼时随父薛郧仕宦入蜀,遂寓蜀中。贞元初期,韦皋镇蜀,召薛涛入乐籍。贞元五年(789年),坐事罚往松州,献《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获归而脱乐籍,居浣花溪。后与历任西川节度使韦皋、高崇文、武元衡至李德裕等,均有唱酬。武元衡(一说韦皋)拟奏其为校书郎,格与旧例未果,然薛涛一时以“女校书”而名动远近。晚年移居碧鸡坊,建吟诗楼,悠闲吟咏,好作女道士装束,与昔日形象判然。于大和六年(832年)逝世。

薛涛辩慧工诗,许多诗作托物言志,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薛涛因嫌常用的纸张尺幅太大,指点工匠造出了便于携带和交流且带有个人特色的“薛涛笺”,这一发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著有《锦江集》。

薛涛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