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唐代白居易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白话译文

九月刮起了阵阵西风,月色阴冷霜花已凝成。

思念你更觉秋夜漫长,一夜里梦魂多次飞升。

二月里春风徐徐吹来,春草发芽春花儿开放。

思念你更觉春日迟迟,一天里几次回转愁肠。

我住在这洛桥的北面,你住在那洛桥的南边。

十五岁那年认识了你,可我今年已经二十三。

好像是那女萝草一样,它生长在松树的旁边。

蔓儿短又苦松树太高,盘旋往复够不到上面。

人们说人要有了心愿,心愿至诚老天必成全。

心甘情愿变作远方兽,寸步不离并肩走向前。

情愿变成深山的大树,异根而生却枝枝相连。

词句注释

  1. 长相思: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原为古怨思二十五曲之一。
  2. 兴:起。
  3. 霜华:霜花。一作“露华”。华,同“花”。凝:凝集,凝结。
  4. 秋夜长:谓因为思念,夜不能寐,故倍感秋夜漫长。
  5. 魂九升:形容心神不安。西晋潘岳《寡妇赋》:“意忽怳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九,形容次数之多。升,动荡不安。
  6. 草坼(chè):草发芽。坼,裂开。《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一作“拆”。
  7. 春日迟:语本《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春季白天变长,给人以日头移动迟缓的感觉。这里则因“思君”而嫌春天太长,带有感情色彩。
  8. 一夜:一作“一日”。肠九回:形容忧思之甚,致使肚肠也翻转不定。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回,转。
  9. 洛桥:指洛阳的天津桥,横跨洛水之上。唐代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10. ⑽有如:犹如,好像。女萝草:地衣类植物,即松萝。植物体呈丝状,多依附松树生长,古代常用来比喻妇女婚后依附丈夫。此喻女子经常与男子在一起。《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11. “蔓短”句:用短蔓难攀高枝比喻女子与男子门不当户不对。蔓,细长不能直立的茎。
  12. 萦回:迂回,缠绕。
  13. “人言”句:意谓听人讲人要有虔诚的心愿。
  14. “愿至”句:意谓愿心至诚,上天必助其实现。
  15. 远方兽:即《尔雅·释地》中所说的“比肩兽”。据说这种比肩兽,一个叫蟨(jué),前腿像鼠,后腿像兔,前低后高,善于寻找食物,而行走即跌倒;另一个叫邛邛岠虚,前腿像鹿,后腿像兔,前高后低,不能觅食,却善于走路。因此,二兽各发挥其特长,互相依存,谓之比肩兽。这里用来比喻夫妻形影不离。
  16. 比肩行:并肩行走。比,并。
  17. 连理生:两棵树的干或枝连生在一起,好像一棵树一样,叫作连理。常用来比喻恩爱夫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又东晋干宝《搜神记》载,战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甚美,康王夺之,并罚凭筑长城。不久,凭夫妇相继自杀。乡人理之,两冢相望。“宿夕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所爱慕的人的相思之情。她从十五岁就认识并且爱上了一个男子,直到“今年二十三”还爱着他。如今这个男子不在她身边,但她却口口声声喊“君”,对他倾诉深情思念和愿作“比肩兽”“连理枝”的渴望。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写的是秋夜相思之苦。西风、冷月、霜露这些词语所造成的意象有力衬托了相思之苦。“二月东风来,草坼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夜肠九回”表明自秋至春相思之情不减,春、秋两季如此,夏、冬两季如何相思,也就不言可知了。《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所说是春与秋,笔法正相同,都是表明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不管是温暖的春天花开之日,还是寒冷的霜风秋雨的月夜之时,梦魂萦绕辗转反侧,相思之情深切。诗人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九月西风兴”“二月东风来”,既是写时间、气候的变化,也是为写少女相思渲染气氛。“月冷霜花凝”“草坼花心开”,既是写景,又是烘托少女相思之心,其中有比喻的因素。以上八句,四句写秋夜的相思,四句写春日的相思,情韵缠绵,感人肺腑。

在描绘了相思之情的深远久长之后,主人公便以更明确的口吻作自我身世介绍:“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这里洛桥难以指实,亦不必指实,只是表明这位女子与君住得不远。“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不仅住处相近,相识亦很早,已有八年之久,但是二人没有结合,至今还在苦苦相思。接下去的“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交代了原因,原来是门第身份差别太悬殊,就像松树下的女萝草,虽然有心攀援缠绕而上,但可惜“蔓短”而松树枝又很高,“萦回上不得”。以形象的比喻点出了二人不能结合的原因。

主人公没有就此罢休,仍然从秋夜到春日在长相思,而且还发出了充满一片痴情的祝愿:“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听人说人要是有一个美好愿望,只要这个愿望真诚至极,就会感动上天,上天就能成全,使之成功,所以她才长相思,并且发出“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美好心愿。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二者几乎雷同,不过是把“比翼鸟”换成“比肩兽”罢了。诗人以“步步比肩行”的“远方兽”及“枝枝连理生”的“深山木”为喻写女子的心愿,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抽象的感情。

此诗以通俗畅达的语句描绘了长相思的女子形象,也表现了诗人对纯真爱情的追求与向往。诗中有不少数量词,如“一夜”“九”“十五”“二十三”等,大多两两相对,如“九月”对“二月”。这些数量词与其它词的巧妙搭配,使语言更加通俗,别具一格。前八句和后四句又用了隔对法。“九月”四句用蒸韵,与“二月”四句用灰韵,句句隔对,交错回环;后四句是隔句对,既是排句,又是比喻。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思丰富深刻,情感缠绵俳恻,情调凄婉哀怨,更能激荡读者的心灵。

创作背景

《长相思》是乐府旧题,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其列入《杂曲歌辞》。南朝至唐代诗人多用此题写男女或朋友久别相思之情,通常以“长相思”开头,通篇句式长短不一。白居易的这一首,则全用五言句式。此诗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从诗中所写恋情来看,可能与诗人早年的恋爱经历有关。建中三年(782年),因避家乡战乱,白居易举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符离(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在那里,他与比他小四岁的邻居女子湘灵青梅竹马,朝夕不离,后来二人坠入情网。贞元十四年(798年),白居易离开符离去往江南叔父处。贞元十六年(800年)初,白居易考中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而母亲则以门第不般配为由拒绝了他与湘灵的结婚要求。此诗即是在这种情形下创作的。

名家点评

  • 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白居易诗译析》:在包办婚姻以合“礼”合“法”的绝对权威禁锢青年男女的纯洁爱情、摧毁他们的终生幸福的时代,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气,让女主人公直接出面,自诉衷肠,毫无保留地表现她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这是相当大胆的。至于把女方比作女萝草、把男方比作松树,当然反映了重男轻女的意识,但在封建社会里,很难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对作者不能提出脱离时代的要求。同时,这是从《诗经》以来就沿用的比喻,非作者所独创。而后面的“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却是作者自己提炼出来的一个比喻,很新颖、很形象,而且不含男尊女卑的观念。
  • 原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师长泰《白居易诗选评》:此诗以女子自述的口吻,抒写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和深情相思。全篇通过人物的独白,以景物为衬托,运用对比手法和四季相思的格调,以及通俗、生动的比喻,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基调明快,感情真挚,颇具民歌风韵。
  •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宫云维《情诗三百首辞典》:这首《长相思》中的女主人公始终挚爱着一个男子,对他柔情万种,坚贞如一,并勇敢地表现出对平等、幸福的爱情的大胆追求,但结果仍然是希望落空,不得不陷于长相思之中。这正是门第观念所造成的人间恨事。也许这首诗是诗人借女主人公之口追忆其痛苦的爱情往事,女主人公就是诗人相恋多年的湘灵,但诗歌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帆山子传

清代 • 袁枚

真州有逸人曰帆山子,姓员,名炖,字周南。帆山子,其别号也。性逋宕不羁。读经书悉通晓,卒不为先儒所囿。尝曰:“汉儒泥器而忘道,宋儒舍情以言性,皆误也。或下一令曰:途遇彼姝,平视者笞,受笞者必多;又下一令曰:归家能殴兄妹者赏,受赏者必少。何也?一情中所有,一情中所无也。善为学者,务究大义而顺人情以设教。”其持论快彻,大率类是。余每至邗江,必招与俱。帆山知余之好之也,扼腕而谈,汩汩如倾河。尤长于说往事,叙先贤遗迹。凡可喜可愕,可嗢噱绝倒者,腾其口抑扬而高下之,尽态极妍。

身短而髯,圆面。终身布衣,家无担石,气象充充然,不类贫者。逡巡有耻,遇人无机心。假馆某某家,偶有不可于意,色斯举矣。居常不系袜,或戴道士冠,挂尘尾。几上罗列图书、佩环。椭狡零星,手自摹拭。见美男子则惵然意下,目往而足欲随,或尤之,笑曰:“吾何与哉?《易》称‘见金夫,不有躬’,圣人诏我矣。”其风趣如此。

论曰:庄子有“人貌而天”之说,帆山子真气盎然,盖纯乎天者也。年七十四而终。闻临终预知死期,奉其祖父木主埋先人垅中,而以所玩器物尽贻朋好,拱手而逝。自称无方之民。其信然矣。其挚友江吟香素敦风义,有友五人,哀其无后,每逢寒食,辄具鸡黍纸钱。设位,祀之于江上之延生佛舍。帆山,其一也。盖即宋玉“招魂”、圣人“于我殡”之义。呜呼,仁哉!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

宋代 • 王安石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位窃和羹重,恩叨醉酒深。

缓歌春兴曲,情竭为知音。

子夜四时歌·绣带合欢结

南北朝 • 萧衍

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怀情入夜月,含笑出朝云。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代 • 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白居易
简介描述: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少年时经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历任进士考官、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等职,在任期间,除草拟诏书外,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遭诽谤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822年,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827年,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晚期的白居易在洛阳度过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846年8月去世,赠尚书右仆射。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