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

唐代温庭筠

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深处麝烟长,卧时留薄妆。

当年还自惜,往事那堪忆。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

白话译文

午夜,明月当空,重帘内静寂无声。深闺里缥缈的烟絮,缭绕着又理还乱的思绪。她独卧在床上,还留着淡淡的妆红。

当年,多么珍惜花一样的面容,如今怎堪再回首往日欢情。当花含露泪、残月西逝的时候,陪伴她的,只有那浸透锦被的阵阵寒意。

词句注释

  1. 菩萨蛮:词牌名。
  2. 当午:指月亮悬于正中天。
  3. 帘:疆村本《尊前集》作“门”。
  4. 麝烟:火燃麝香所散发的香烟。唐人成彦雄《夕》:“台榭沉沉禁漏初。麝烟红烛透虾须。”烟,雪本作“香”。
  5. 卧时:雪本作“梦魂”。薄妆:淡妆。薄妆者与秾妆相对,谓秾妆既卸,犹稍留梳裹,脂粉匀面。古代妇女秾妆高髻,梳裹不易,睡时稍留薄妆,支枕以睡,使髻发不致散乱。
  6. “花露”句:谓拂晓前残月尚明,花露正浓。
  7. 锦衾:锦制的被子。《诗经·唐风·葛生》:“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作品赏析

此词写女子的生活、女子的感情,然而词人并没有一开头就让这位女子出场,而是先铺叙环境,渲染氛围。上阕首句点明时间——月悬中天,正是午夜。而着一“才”字,便写出夜来已久,明月才渐渐升到中天的情味。此为卧床之人所见,亦为卧床之人所感。看“无人语”三字,正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下阕首句中“无言匀睡脸”的“无言”相同,旨在表达这位女子并非不欲言,而是无人与之言的意思。由此可知,她在夜深人静、众人皆睡的时候却独独孤枕难眠。三句写“麝烟长”,一来可见闺阁内静的连一丝风也没有,原本应该袅娜弥漫的烟霭如今都凝成了一条笔直的烟缕;二来,烟缕也是思绪的象征,长长不绝的烟缕正如绵绵不绝的愁绪。“卧时留薄妆”一句“卧时”一语颇可玩味:“卧时”所讲的是过去时,可能想暗示这位女子已经躺下“睡觉”很久了。此句“留”字,也透出女子无心卸妆的情态。古代女子晨起梳妆,临寝卸妆,只因心绪不宁,才迟迟卸妆,卸时又漫不经心,故仍留有薄妆。

转入下阕,时间跳转到月沉星移的拂晓前。过片逐渐透过氛围的描写,接触到女主人公的内心感情。月到中天,夜深人静,独处深闺,耿耿难寐。这位女子辗转反侧一整夜,所思便是“当年还自惜”的种种过往。其中当有不少烦恼,不少辛酸苦辣,想到这些,她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越感到痛苦,于是发出“往事那堪忆”的叹息。其实更加不堪的而是现在。由此可见她如今境遇之糟了。末句明写晓寒,暗写心寒,不仅是对如今凄凉境遇的渲染,也是其内心的写照。这个结尾较为绮丽,然寓情于景,情景相生,承上意脉,有有余不尽之味。

名家点评

  • 清张惠言:此自卧时至晓,所谓“相依梦难成”也。(《词选》)
  • 清陈廷焯:“知”字凄警,与“愁人知夜长”同妙。(《词则·大雅集》)
  • 李冰若:《菩萨蛮》十四首中,全首无生硬字句而复绕绮怨者,当推“南园满地”、“夜来皓月”二阕。馀有佳句无章,非全璧也。(《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 唐圭璋:《菩萨蛮》云“夜来皓月才当午,重帘悄悄无人语”、“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牡丹花谢莺歌歇,绿杨满院中庭月”,皆写境如画,韵味隽永。(《词学论丛·温韦词之比较》)
  • 叶嘉莹:此词写思妇长夜难眠的情态。上片,第一句写时间。第二句写地点。“无人语”三字,写环境之静,也点出词中女子孤身一人。第三句写室内环境,熏炉里麝香已经燃尽(所以才到了“深处”)。第四句写人,“卧时留薄妆”,即睡时脸上还留着淡淡的妆。本来,这是个很美很幽静的状况,但是透出一股孤寂的情绪。 下片,写女子的思绪。 “当年还自惜”,感觉过去的美好都已经不再。 “往事哪堪忆”,孤身一人,越是回忆过去的美好,越是映衬现在的孤寂,所以不堪忆。 “花露明月残”写景,以零落景象暗示女子的遭遇或是思绪。 “锦衾知晓寒”,这种“晓寒”无人体会。只好盖好锦被,可是越盖得严,越是觉得落寞,因为锦衾根本温暖不了那种孤睡的寒。总之,结句一个“寒”字有千钧之力,写透思妇心境。真是“无限哀怨尽在不言中矣!”(《嘉陵论词丛稿·温庭筠概说》)

猜你喜欢

贵公子夜阑曲

唐代 • 李贺

袅袅沉水烟,乌啼夜阑景。

曲沼芙蓉波,腰围白玉冷。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宋代 • 秦观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同柳吴兴何山集送刘余杭

南北朝 • 吴均

王孙重离别,置酒峰之畿。

逶迤川上草,参差涧里薇。

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

檐端水禽患,窗上野萤飞。

君随绿波远,我逐清风归。

书文山卷后

宋代 • 谢翱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送友人南归

唐代 •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

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温庭筠
简介描述: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或824年-882年),本名岐,字飞卿,又作庭云、廷筠,号温钟馗,世称温方城、温助教。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中国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或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出塞。后有蜀地之游,复赴长安。在开成元年(836年),因李翱之荐,得从太子永游。于开成四年(839年)秋,参加京兆府试,荐名居第二,因遭谗毁,被黜落罢举。会昌三年(843年),往返于长安与旧乡吴中之间,曾有湖湘之游。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再入科场,然累年不售。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再次落第。后入襄阳与荆南幕府从事。咸通三年(863年),返长安闲居,咸通六年(866年),因宰相徐商之荐,任国子监助教。咸通七年(867年)贬方城尉,不久后就死了。

温庭筠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其词现存七十余首,温庭筠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黄昇在《花庵词选》卷一中评价道:“温庭筠极流丽,宜为花间集之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