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行

宋代王安石

白沟河边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

万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叶暗川原。

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

白话译文

白沟河是宋辽交界的边塞之地,年年都有送迎辽国使臣的事情。

辽国人常常借口打猎亲侵扰边界,边界上的驻军却不知道点燃烽火发出警报。

边塞护卫着广阔的农业生产地区,幽燕两州韵蚕桑生产又占宿极重要的地位。

可是边界上的守将对此毫无所知,他们把自己的工作当儿戏,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颇那样的良将,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词句注释

  1. 白沟:宋辽之间的界河。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市北面),东至泥沽海口(今天津市塘沽南面),河、泊相连,弯弯曲曲达900里。 [2]蕃:指辽国。塞,边塞。
  2. 送迎蕃使: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起,北宋每年要向辽交纳大量银绢以为“岁币”,两国岁岁通使往来。故诗中云“年年事”。
  3. 蕃马:指辽国军人。射狐兔:狩猎野兽,实际是指辽军越境骚扰。
  4. 不道:不说,不认为有必要。烽燧:烽火,边境上报警的信号。《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息。”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皋,桔皋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即火然举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燃之,以望其烟,曰燧。”这两句说明宋军对辽国的防御十分麻痹松懈。
  5. 鉏(chú):同锄。耰(yōu):古代用来平整土地和覆盖种子的农具。接塞垣:延伸到了边界地区。
  6. 幽燕:指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北部一带地区。桑叶:代指农桑,即庄稼,暗川原:山川原野一片翠绿。这两句叙述经过辽国占领区所见的情景。幽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片沃土现在却成了辽国的粮仓。
  7. 棘门:原为秦京宫门,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公元158年,匈奴大举进犯,汉文帝派遣徐厉驻守棘门、灞上:在今陕西西安市东面,是军事要地,文帝令刘礼领兵驻守。同时,文帝又派周业大驻兵细柳。细柳在今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文帝在巡视了三个驻地以后,认为细柳营军纪严明,是不可侵犯的部队,说“灞上、棘门军,若儿戏尔,其将(即徐厉、刘礼)固可袭血虏也。”(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
  8. 李牧、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名将,都曾打败过北方的强敌。这两句是批评当时北宋派去防辽的边将庸碌无能,松松垮垮,名为防敌,实同“儿戏”,只是徐厉、刘礼之辈,更无法同李牧、廉颇相提并论。

作品赏析

作者了解到当时边境两边辽国人常来汉地侵扰而北宋军队却轻敌麻痹的情况;目睹了宋边疆一望万里,都是无险可守的农田,而辽国地区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现状。这一强烈的反差给作者以很大震撼,诗中以南北边境地区的情况作对比,届时除了宋朝边防松懈、无险可守,而辽国则深不可测、暗伏杀机的严峻现实。

前四句写宋朝实行妥协、退让、苟安政策,划白沟为界,使白沟河河北尽成辽地,并且年年在这里迎送辽使;但辽方仍不断骚扰边境,而宋却放松戒备,不知报警。后四句发抒感慨,诗人先歌颂祖国包括幽燕之地在内的万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实,指责宋朝边将视边防如同儿戏,实际上也是批评轻视边防不用良将的宋朝统治者。最后两句“棘门灞上徒儿戏,李牧廉颇莫更论”,总结全诗,揭示了山河残破、边塞失防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深刻有力,不仅在当时有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这首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写实和议论,写实简明,议论独到;古今将领比较,形象鲜明,含意深远;结构上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十分严谨;用韵上以四句转韵,平仄韵相递,既转得自然,又使层次更加清晰。这些都值得读者留意。

创作背景

五代后期,后晋创立者石敬瑭,在借用外力篡夺皇位时,竟不惜拜契丹(后改称辽)主为父,并奉献了燕云十六州土地。宋建国以后,太祖、太宗都很想把这块土地收回来,但经过几次交兵都没有达到目的。太宗感到力不能及,于是转而采取守势,逐步利用冀北平原的塘、泊、河、渠构筑了一条长达900里的白沟,作为防御辽兵南下的屏障。“澶渊之萌”以后成为法定的宋辽国界。当然,这样漫长的平原防御工事在战争中是起不了什么大作用的。辽使刘六符就曾经宣称:“一苇(船)可航,投箠(chuí垂,马鞭)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可逾(逾)矣。”(据《续资治通鉴》)到了王安石出使辽国的时候,塘、泊年久失修,有些地方已经可以徒步走过,守将庸懦,兵丁都是老弱病残,上下全都丧失警惕,更是没有什么边防可说了。幸好辽朝内乱不止,无力南下,白沟两岸总算没有大事发生。而北宋内政不修,国力衰弱,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早已化为泡影。王安石是一位力图富国强兵,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亲眼看到大片领土处在异国的统治之下,而边防又是如此的糟糕,能不忧心忡忡而发出深长的感慨。诗的最后两句尖锐批评守将无能,其实质是对朝廷的指责,因为根本原因在于朝廷队聊采取屈辱求和政策而不重视边防。他在此前一年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皇帝)所当至慎之选,推而属之奸悍无赖,才行不足自托于乡里之人,此方今所以思思然(恐惧地)长抱边疆之忧。”他提出了一整套改革主张,但在仁宗、英宗两朝都没有引起重视,及到神宗即位,才开始实施他倡导的新法,可是受到朝廷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无法贯彻。神宗死后,新法全部废除,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大宋王朝就再也强盛不起来了。

宋嘉祐四年(1059年,一说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辽国,来回经过白沟,有感而写了这首古体诗。

名家点评

  • 史学家朱仲玉:“这首诗以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来说明边塞地区的重要性,但守边者非良将,视职守如儿戏,希望引起朝廷的注意。诗的音调节奏不十分响亮,字句有些类似散文,这是王安石诗的一大特点。”

猜你喜欢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

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东鲁门泛舟二首

唐代 •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戏题牡丹

唐代 • 韩愈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新修滕王阁记

唐代 • 韩愈

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十四年,以言事斥守揭阳,便道取疾以至海上,又不得过南昌而观所谓滕王阁者。其冬,以天子进大号,加恩区内,移刺袁州。袁于南昌为属邑,私喜幸自语,以为当得躬诣大府,受约束于下执事,及其无事且还,傥得一至其处,窃寄目偿所愿焉。至州之七月,诏以中书舍人太原王公为御史中丞,观察江南西道;洪、江、饶、虔、吉、信、抚、袁悉属治所。八州之人,前所不便及所愿欲而不得者,公至之日,皆罢行之。大者驿闻,小者立变,春生秋杀,阳开阴闭。令修于庭户数日之间,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吾虽欲出意见,论利害,听命于幕下,而吾州乃无一事可假而行者,又安得舍己所事以勤馆人?则滕王阁又无因而至焉矣!

其岁九月,人吏浃和,公与监军使燕于此阁,文武宾士皆与在席。酒半,合辞言曰:“此屋不修,且坏。前公为从事此邦,适理新之,公所为文,实书在壁;今三十年而公来为邦伯,适及期月,公又来燕于此,公乌得无情哉?”公应曰:“诺。”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

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乃不辞而承公命。其江山之好,登望之乐,虽老矣,如获从公游,尚能为公赋之。

元和十五年十月某日,袁州刺史韩愈记。

王安石
简介描述: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宋仁宗末年,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但未被采纳。宋神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继续阐述变法主张,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升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陆续制定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次年拜相,大力推行改革,并积极促成熙河开边。变法初期,神宗对王安石言听计从。然而在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导致反对者声势颇大,且变法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因君臣间在变法上的分歧而罢相,出判江宁。累封为荆国公。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有《临川集》等著作存世。今人辑有《王安石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