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代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白话译文

船头上渔灯格外幽暗,客居船上的行人从梦中惊醒。夜雨声声敲打着船篷,滴碎了游子的心。思念远隔万里的家乡,躺在这孤舟上直到天明。那滴着的哪里是雨呀,是离乡人行行动情的眼泪。

词句注释

  1. 双调:宫调名。寿阳曲:曲牌名,又名“落梅风”。
  2. 潇湘夜雨:宋元人所称“潇湘八景”之一。潇湘,原指湘水与潇水在零陵的汇合处,后用以指湖南。
  3. 客:指离家的人。梦回:梦醒。
  4. 五更: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作品赏析

这支小令写的是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写羁旅思乡之愁。开篇“渔灯暗,客梦回”两句写在水上过夜的情景。潇湘自古为鱼米之乡,故以“渔灯”二字开头,巧妙地抓住了“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客梦回”的“客”系作者自指,此字为下文的思家作了铺垫。“梦回”,梦到什么,作者未写。梦回人醒,却是孤舟夜雨,故下面紧接”一声声滴人心碎“。这句写对深夜雨声的感受。雨点滴在船舱上,一声声传来,像滴在人心上。“心碎”两字,直接切入曲子主题,为全曲之眼。前两句何以有黯淡情调,于此揭出其因。以上三句为一个层次,紧扣题面,写潇湘夜雨及作者触景生情。

“孤舟五更家万里”,写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孤舟”句暗点离人之苦,此句则直揭离人之情,反复回环,“心碎”之情之状,虽无过多言词渲染,然而却淋漓尽致。这里作者又采用比喻手法,把大自然的声声雨滴,比作离人眼中滴出的伤心之泪。夜雨无边,人泪如斯,离人“心碎”之深,可以想见。

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

此曲载于《阳春白雪》前集卷三。潇湘,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的一段,或作为湘江的别称,因湘水情深而得名。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由此可知,他描写的八曲也是潇湘八景。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考证,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江西”(《元曲家考略》)。又,马致远八景小令之一的《寿阳曲·洞庭秋月》有“豫章城故人来也”之句,由此可知,这首小令写于作者由江西至湖南之时。

名家点评

  • 信阳师范学院教授王忠阁:此曲情调低黯,意境幽远,其情景交融的韵致,大有唐宋人令词遗风,而其遣词造句,仍大有曲味,当系元散曲中较为精粹的作品之一。(《元曲大辞典》)
  • 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此曲重在写情,透过潇湘夜雨表现离人深切的思乡情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切感人。三五两句分别运用夸张和比拟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元曲:彩图版》)

猜你喜欢

点绛唇·夜宿临洺驿

清代 •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虞美人·琵琶

宋代 • 苏轼

定场贺老今何在,几度新声改。怨声坐使旧声阑,俗耳只知繁手,不须弹。

断弦试问谁能晓,七岁文姬小。试教弹作辊雷声,应有开元遗老,泪纵横。

写真寄夫

唐代 • 薛媛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与潘子实书

明代 • 归有光

有光顿首,子实足下;顷到山中,登万峰,得足下读书处,徘徊惆怅,不能自归。深山荒寂,无与晤言;意之所至,独往独来。思古人而不得见。往往悲歌感慨,至于泪下。

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材世道,其敝已极。士方没首濡溺于其间,无复知有人生当为之事。荣辱得丧,缠绵萦系,不可解脱,以至老死而不悟。足下独卓然不惑,痛流俗之沉迷,勤勤恳恳,欲追古贤人志士之所为,考论圣人之遗经于千百载之下。以仆之无似,至仅诲语累数百言。感发之余,岂敢终自废弃!

又窃谓经学至宋而大明,今宋儒之书具在,而何明经者之少也?夫经非一世之书,亦非一人之见所能定。而学者固守沉溺而不化,甚者又好高自大,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故欲明经者,不求圣人之心,而区区于言语之间好同而尚异,则圣人之志,愈不可得而见矣。足下之高明,必有以警愦愦者。无惜教我,幸甚!

采桑子·片风丝雨笼烟絮

明代 • 夏完淳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玉点香球,尽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马致远
简介描述: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于求取功名,似曾向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并因此而曾为官,之后大概由于孛儿只斤·真金去世而离京任江浙行省务官,后在元贞年间(1295年初-1297年初)参加了“元贞书会”,晚年似隐居于杭州,最终病逝于至治元年(1321年)至泰定元年(1324年)秋季间。

戏曲创作方面,马致远在音乐思想上经历了由儒入道的转变,在散曲创作上具有思想内容丰富深邃而艺术技巧高超圆熟的特点,在杂剧创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倾向和虚实相生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