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一节节的车斗像联翩衔尾的乌鸦,坚硬的车架像骨节突出的龙蛇。
车水入田如云滚波浪,早稻抽芽出土嫩如针尖。
洞庭山五月天旱沙尘飞扬,穴中的鳄鱼鸣叫如同击鼓。
上天没有看到天旱带给农民的困苦,应当早早唤取女神推雷车降雨。
这是宋诗中继梅尧臣的《水车》后又一咏水车的诗作,却是一首悯农诗。诗人因咏水车而写到旱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他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心。
开头两句先写水车行走和静止时的形状,据说蛇为小龙,这是一部龙骨车。三四句接着写水车的功用,田畴里绿色的秧苗像翠浪翻走在云影荡漾的水中,农人在水中插着如绿针的秧苗。诗中描写农民踏水车引水灌田插秧,由飞转写到静止,连用乌鸦衔尾、长蛇蜕骨、浪走云飞、绿针刺水等新奇活泼的形象比喻形容,又精心锤炼生动准确的叠字描状。
五六句写太湖的洞庭山一带干旱不雨,沙尘飞扬,因天旱水干鼍鸣窟中发出衙门击鼓般的声音,形象地揭示出干旱的严重。最后两句写诗人希望老天爷能体恤老农,让雷神阿香推动雷车洒下甘霖。后半篇驰骋想象和幻想,既表现了当时旱情的严重、农民的忧伤,又传达出盼望天降甘霖解脱农民困苦的心愿。诗人既称赞大旱之年水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老农少受干旱之苦,却又惋惜它的作用不大,不能消除干旱带来的威胁。他深深同情在旱荒中呼天而泣的老农,这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老农,正象征着中国古代勤劳而苦难的农民。在水利事业不发达的古代,遇到旱涝年景,农民只能靠水车排灌,向天而泣是没有用的。诗人发出“天公不见老农泣”的感慨,其意不仅仅指“天公”,而是包括一切不恤民苦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此诗直指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流弊,反映了一个正直官僚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而且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的用笔灵活,思绪升天入地,状物抒怀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个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在苏轼的笔下,却写成了情趣横溢、诗意盎然的佳作。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适逢岁旱民饥,他便赶赴常州、润州、苏州、秀州赈济灾民。五月返杭途中经过无锡,他看到龙骨车这种新型的农具,产生了兴趣,写下了这首诗。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 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游丝上下,流莺来往,无限销魂。
绮窗深静人归晚,金鸭水沉温。海棠影下,子规声里,立尽黄昏。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ē páng )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qì)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jù)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zhù)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黄金殿里,烛影双龙戏。劝得官家真个醉,进酒犹呼万岁。
折旋舞彻《伊州》,君恩与整搔头。一夜御前宣住,六宫多少人愁。
夜狂风雨。花英坠、碎红无数。垂杨漫结黄金缕。尽春残、萦不住。
蝶稀蜂散知何处。殢尊酒、转添愁绪。多情不惯相思苦。休惆怅、好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