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武侯庙中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而早已脱落,整座白帝山一片空寂,只有草木徒然茂长。
此处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但是他壮志难酬,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
杜甫创作了多首悼念诸葛亮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诗人写这武侯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尚存、其人永逝的无穷感慨,吊古之情已见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属河南南),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这首诗言简意赅,节短韵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等追怀武侯的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
在杜甫的绝句中,前、后两联全用对仗的占一定比重,而这种形式的绝句往往失之于板滞。这首《武侯庙》也是一首两联皆对的绝句,却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西郊的武侯庙,是他足迹常到之处。他来到武侯庙,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咏怀五绝诗。此诗与《八阵图》当作于同时。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唐关上草。
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姑苏台上乌啼曙,剩霸业,今如许。醉后不堪仍吊古。月中杨柳,水边楼阁,犹自教歌舞。
野花开遍真娘墓,绝代红颜委朝露。算是人生赢得处。千秋诗料,一抔黄土,十里寒螿语。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高阁逼诸天,登临近日边。
晴开万井树,愁看五陵烟。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早知清净理,常愿奉金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7。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