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庙

唐代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白话译文

武侯庙中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而早已脱落,整座白帝山一片空寂,只有草木徒然茂长。

此处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但是他壮志难酬,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

词句注释

  1. 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西。武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年),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
  2. 丹青:指庙中壁画。泛指绘画用的颜色。落:剥落,脱落。
  3. 空山:指白帝山。
  4. 辞后主:后主,指三国蜀帝刘禅。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
  5. 南阳:郡名,今河南南阳。南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于陇亩”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作品赏析

杜甫创作了多首悼念诸葛亮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诗人写这武侯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尚存、其人永逝的无穷感慨,吊古之情已见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属河南南),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这首诗言简意赅,节短韵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等追怀武侯的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

在杜甫的绝句中,前、后两联全用对仗的占一定比重,而这种形式的绝句往往失之于板滞。这首《武侯庙》也是一首两联皆对的绝句,却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西郊的武侯庙,是他足迹常到之处。他来到武侯庙,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咏怀五绝诗。此诗与《八阵图》当作于同时。

名家点评

  • 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此诗若草草不甚留意,而读之使人凛然,想见孔明风采。比李义山“猿乌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之句,又加一等矣。
  • 明代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云:上句想望其风采犹在,下句则伤其已死。
  •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格韵高雅“犹闻辞后主”句,武侯多少忠贞,尽在衷怀。
  • 明代王嗣奭《杜臆》:“辞后主”,谓《出师》二表,至今神采如生,岂真作南阳卧龙哉。……昔人诗:“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小儒乱道。
  • 清代卢元昌《杜诗阐》:瞻仰武侯,犹闻其辞后主而出师,自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首南阳,草庐尚在,不复更向南阳而高卧,其始终为汉何如也。
  • 清朝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感公之忠,悲公之志深矣。
  •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若少陵《武侯庙》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扰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气象雄伟,词旨判切,则又高出诸公矣。……朱鹤龄曰:此诗后二句,人无解者。武侯为昭烈驱驰,未见其忠,惟当后主昏庸而尽瘁出师,不复有归卧南阳之意,此则云筲万古者耳。曰“犹闻”者,空山精爽,如或闻之。
  •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后二语隐括两《出师表》而出之,诗中字指后主者,表上于后主时也。朱氏分别两主,疏解尽忠之说,多少痕迹!其疏“犹闻”二字:“空山精爽,如或闻之”,却有味。
  •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唐仲言曰:刘会孟谓落句“惜其已死”,其说平平,读者多以为是,殊不知庙既古矣,尚论其人之存否耶。意子美必无此语。
  •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十字中包括武侯一生行迹,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流宕。“落”字、“长”字作势,转出“犹闻”二字,最有力,后二句谓其死犹未已,是加一倍写法,方写得武侯之神,奕奕如在。

猜你喜欢

别州民

唐代 • 白居易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一无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临江仙·探梅

宋代 •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龙潭夜坐

明代 •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寡妇赋

魏晋 • 潘岳

乐安任子咸,有韬世之量,与余少而欢焉。虽兄弟之爱,无以加也。不幸弱冠而终,良友既没,何痛如之!其妻又吾姨也,少丧父母,适人而所天又殒,孤女藐焉始孩,斯亦生民之至艰,而荼毒之极哀也。昔阮瑀既殁,魏文悼之,并命知旧作寡妇之赋。余遂拟之,以叙其孤寡之心焉。其辞曰:

嗟予生之不造兮,哀天难之匪忱。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以摧心。览寒泉之遗叹兮,咏蓼莪之余音。情长戚以永慕兮,思弥远而逾深。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嫔于高族。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顾葛藟之蔓延兮,托微茎于樛木。惧身轻而施重兮,若履冰而临谷。遵义方之明训兮,宪女史之典戒。奉蒸尝以效顺兮,供洒扫以弥载。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痗。何遭命之奇薄兮,遘天祸之未悔。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以捐背。

静阖门以穷居兮,块茕独而靡依。易锦茵以苫席兮,代罗帱以素帷。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口呜咽以失声兮,泪横迸而沾衣。愁烦冤其谁告兮,提孤孩于坐侧。时暧暧而向昏兮,日杳杳而西匿。雀群飞而赴楹兮,鸡登栖而敛翼。归空馆而自怜兮,抚衾裯以叹息。思缠绵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怆恻。曜灵晔而遄迈兮,四节运而推移。天凝露以降霜兮,木落叶而陨枝。仰神宇之寥寥兮,瞻灵衣之披披。退幽悲于堂隅兮,进独拜于床垂。耳倾想于畴昔兮,目仿佛乎平素。虽冥冥而罔觌兮,犹依依以凭附。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

龙輀俨其星驾兮,飞旐翩以启路。轮按轨以徐进兮,马悲鸣而跼顾。潜灵邈其不反兮,殷忧结而靡诉。睎形影于几筵兮,驰精爽于丘墓。

自仲秋而在疚兮,逾履霜以践冰。雪霏霏而骤落兮,风浏浏而夙兴。霤泠泠以夜下兮,水溓溓以微凝。意忽怳以迁越兮,神一夕而九升。庶浸远而哀降兮,情恻恻而弥甚。愿假梦以通灵兮,目炯炯而不寝。夜漫漫以悠悠兮,寒凄凄以凛凛。气愤薄而乘胸兮,涕交横而流枕。亡魂逝而永远兮,时岁忽其遒尽。容貌儡以顿悴兮,左右凄其相慜。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鞠稚子于怀抱兮,羌低徊而不忍。独指景而心誓兮,虽形存而志陨。

重曰:仰皇穹兮叹息,私自怜兮何极!省微身兮孤弱,顾稚子兮未识。如涉川兮无梁,若陵虚兮失翼。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窈冥兮潜翳,心存兮目想。奉虚坐兮肃清,愬空宇兮旷朗。廓孤立兮顾影,块独言兮听响。顾影兮伤摧,听响兮增哀。遥逝兮逾远,缅邈兮长乖。四节流兮忽代序,岁云暮兮日西颓。霜被庭兮风入室,夜既分兮星汉回。梦良人兮来游,若阊阖兮洞开。怛惊悟兮无闻,超惝恍兮恸怀。恸怀兮奈何,言陟兮山阿。墓门兮肃肃,修垄兮峨峨。孤鸟嘤兮悲鸣,长松萋兮振柯。哀郁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沱;蹈恭姜兮明誓,咏柏舟兮清歌。终归骨兮山足,存凭托兮余华。要吾君兮同穴,之死矢兮靡佗。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唐代 • 岑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

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

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