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外姑文

明代归有光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癸巳之岁,秋冬之交,忽遘危疾,气息掇掇,犹日念母,扶而归宁。疾既大作,又扶以东。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十月庚子,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

甲午、丙申三岁中,有光应有司之贡,驰走二京,提携二孤,属之外母。夫人抚之,未尝不泣。自是每见之必泣也。

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悲夫!吾妻当夫人之生,即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夫人五女,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今兹岁輤车将次于墓门。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哀哉!尚享。

白话译文

我故世的妻子在世的时候,能够孝顺我的父母,亲近我的姐妹,由此知道夫人是善于教育儿女的;她吃粗糙的饭食,从来没有觉得不香甜,由此而知道夫人的俭朴;她管理婢女仆人,从来没有急躁的言语严厉的脸色,由此知道夫人的仁慈。癸巳年,秋末冬初,她忽然得了危险之症,呼吸急促。还是每日想念母亲,要人搀扶她回娘家。她的病已恶化,又要人扶她向东走,顺着河流有二十里路,似乎不能到家。十月庚子这一天,将要去世的这一夜,她询问侍候的人,侍候的人说:“二更了。”她听到门外风声淅淅,说:“天冷,又起风,我的母亲大概不能来吧?我也许等不到她来了?”呜呼!危急艰难、面临死亡的时候,母女之情是多么深厚啊!

从甲午年到丙申年的三年中,有光参加主管部门的选拔考试,奔走于北京和南京。将失去母亲的两个孩子,托付给他们的外祖母。夫人抚摸着他们,未曾不哭。从此每逢看见他们就一定要哭泣。

唉!如今儿女快要成人了,夫人突然去世。听到噩耗的时候,有光正客居松江边,距离百里,连夜赶来,夫人都已入殓了。悲痛啊!我的妻子在夫人健在时,就已经把悲伤留给夫人,但夫人去世时她却不能来悲悼夫人。夫人五个女儿,扶着棺木哭泣,其中单单就没有我的妻子。这年,暂时把你的灵柩安放在茔地之外。唉!如果你泉下有知,那么母女相会,又已经有三年了。悲痛啊!请享用祭品吧!

词句注释

  1. 亡妻:指归有光的原配魏氏,为南京光禄寺典簿魏庠的次女,嘉靖七年(1528年)嫁到归家,嘉靖十三年(1533年)冬十月卒。归有光写此文时,其先妻已去世十六年。
  2. 友于:兄弟友爱之义。语本《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女兄弟:指归有光的姐妹。
  3. 御:管理。
  4. 癸(guǐ)巳(sì)之岁:即嘉靖十二年(1533年)。
  5. 遘(gòu):遇,遭遇;危疾:危险沉重的病。
  6. 掇(duó)掇:疲弱的样子。掇,用同“惙”。
  7. 归宁:已婚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称归宁。
  8. 疾既大作:病情转重以后。
  9. 十月庚子:按嘉靖十二年农历十月无“庚子”日,庚子日当为该年农历十一月初二日。
  10. 二鼓:即二更,相当于现在的晚上九时至十一时。
  11. 颠危困顿:极端的危难困苦。
  12. 甲午丙申三岁:即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嘉靖十五年(1536年)共三年。
  13. 应有司之贡:嘉靖十三年秋,归有光赴应天(南京)乡试不第。嘉靖十五年,归有光应选贡赴北京廷试,入南京国子监。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
  14. 二京: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以后,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保留一套中央机构。二京即指南京与北京。
  15. 二孤:指归有光的长女如兰与长子䎖孙。
  16. 属(zhǔ):同“嘱”,托付意。外母:即岳母。
  17. 奄忽:指死亡。
  18. 讣(fù):报丧。
  19. 松江:县名,今属上海市。
  20. 戴星而往:连夜前往。
  21. 就木:即入棺,指装殓完毕。
  22. 夫人五女:据《外舅光禄寺典簿魏公墓志铭》:“女五人:适郑若曾、归有光、姚员,孺人出;适顾梦谷、晋骕,他姬出。”
  23. 今兹:今年。輤(qiàn)车:装载灵柩的车子。次:停驻。墓门:墓道上的门。全句言安葬事。
  24. 尚享:或作“尚飨”,即享用祭品,是古代祭文结尾的惯用套语。

作品赏析

《祭外姑文》是为祭悼外姑而作,但其着笔却从亡妻写起,以亡妻之孝、友和甘食粗茶淡饭、善待奴婢仆人四个方面推导出外姑的善教、节俭、仁义的品性。常言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亡妻如此之贤惠,其母之贤惠概可推知。作者正是用这种背面敷粉的小说笔法来写外姑之贤行美德。接着,作者选撷了亡妻病重之时仍日日念母、归家省亲、病作又连夜返回夫家这些事例,来突现母女二人的深厚感情,并择引亡妻于天寒风吹之夜、临死垂绝之际盼望再能与母亲相见一面的几句催人泪下的临终之言,来突现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祭悼外姑而特写亡妻,使宾主的地位发生变化,实际上是借宾突出主。如此写来,不仅能起到对比作用,突出外姑的美德,更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增加感伤气氛。纵观中国古代祭文,像《祭外姑文》这样借宾显主的实不多见。

祭文用一段文字作了反衬对比描写之后,又改变笔法而从正面落笔。亡妻弃世,遗有二孤,作者为功名而奔走,遂将二孤托之于外姑照看。看到外孙稚小而失母,夫人既怜外孙,又想亡女,常常泪如雨下。作者想起外姑的贤惠仁义,想起外姑不因女儿的去世而冷落自己,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和体谅的姿态帮助女婿,感恩戴德之情见于笔端。若联系《祭外舅魏光禄文》所写“藐然二孤,置之今妻之怀抱,以抚以育,辛勤万端。而婚姻往来,如先妻之存,未尝有间”等,足可见出作者与其岳父、岳母的情分之深。因此,如今儿女几乎成人,但夫人却奄忽长逝,外孙无以报外祖母抚视怜爱之恩,作者又无以报外姑体谅帮助之德,这使得作者肝肠欲断。外姑去世,作为曾经受过其巨大恩惠的归有光理应急速奔丧,以期再见一面,哪怕是已逝之面,然而作者远在松江,虽连夜赶归,但也迟了,外姑已入棺。可悲者一。亡妻先逝,外姑尚在世,真乃白发人送黑发人,给外姑留下了巨大的哀伤。可悲者二。于今母亲仙逝,而亡妻无以哀悼其母。可悲者三。外姑有五女,而独无一女能抚棺哭泣。可悲者四。悲痛之情愈写愈重,自疚之情越来越多。死者长已矣!能够安慰死者,唯有写此祭文一诉衷情,告慰地下的母女于黄泉团聚。文章至此,作者似已不胜其哀,遂打住了笔锋。

归有光不仅仕途蹭蹬,年届花甲方考中进士,而且个人生活极度不幸。他八岁丧母,两次丧妻,两度丧失儿女,其间之艰难困苦不难想知。从他的许多文章看,先妻与他生活六年之后便死了,而其岳父、岳母对他却一如既往,毫无生疏冷落之处,并能关怀和帮助他这个屡困场屋、被人嗤笑的女婿。正因此故,归有光《祭外姑文》是怀着满腔感恩戴德和思念亡妻的真情而写的,真挚的情愫似从肺腑间流出,决无造作之情。作者写此文时已四十多岁,身名未立而家庭不幸,本身就够可悲的了。外姑的去世,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和哀伤;所以,此文看似祭悼外姑,连带思念亡妻,其实,作者亦是哭诉哀悼己身。

归有光的抒情散文素以情感自然动人著称,读者读《祭外姑文》这篇抒情文字,越能看出其文感情真切、自然动人的特点。祭文不用套语,完全是自然道来,自然递进,自然收笔,但哀伤凄凉的气氛却笼罩着全篇。稍加想象,读者的眼前仿佛出现的是一位蓬头垢面、身体疲弱的男人身着布衣,满面流泪,跪在墓门之前娓娓诉说。

创作背景

归有光一生命运多舛,他不仅仕途不顺,而且家庭生活也屡遭不幸。八岁丧母,两次丧妻,两次夭折儿女。前妻魏氏是母亲在他七岁时聘定的,由于家境困顿,十六年后方娶进家门。与他生活六年之后,便留下女儿如兰、儿子甑孙撒手人寰了。岳父岳母不因女儿离世或女婿再娶而疏远,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寄予帮助和关怀。文章作于归有光岳母去世后之三年。归氏岳母去世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则此文当作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作者四十三岁,外姑即是岳母。

名家点评

  •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熊礼汇《明清散文集萃》:本文采用借题发挥的方法,以祭告岳母的名义来悼念亡妻。用母女关系和母女感情作为桥梁,沟通本题与发挥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离于题又不滞于题,不离本义又引申本义,不但充实了文章内涵、拓宽了抒情领域,而且破除了单一线型结构,形成立体交叉的构架,使文势由单调趋于繁复,增强了形式的美感。这种写法,在祭告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猜你喜欢

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

宋代 • 黄庭坚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玉今犹梦绕羊肠。

大鹏赋

唐代 • 李白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墨君堂记

宋代 • 苏轼

凡人相与号呼者,贵之则曰“公”,贤之则曰“君”,自其下则尔汝之。虽公卿之贵,天下貌畏而心不服,则进而君公,退而尔汝者多矣。独王子猷谓竹君,天下从而君之无异辞。今与可又能以墨象君之形容,作堂以居君,而属余为文,以颂君德,则与可之于君,信厚矣。

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而独厚君如此。君又疏简抗劲,无声色臭味可以娱悦人之耳目鼻口,则与可之厚君也,其必有以贤君矣。世之能寒燠人者,其气焰亦未至若霜雪风雨之切于肌肤也,而士鲜不以为欣戚丧其所守。自植物而言之,四时之变亦大矣,而君独不顾。虽微与可,天下其孰不贤之。然与可独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而尽其性矣。

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

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唐代 • 任华

大丈夫其谁不有四方志?则仆与宗衮二年之间,会而离,离而会,经途所亘,凡三万里。何以言之?去年春会于京师,是时仆如桂林,衮如滑台;今年秋,乃不期而会于桂林;居无何,又归滑台,王事故也。舟车往返,岂止三万里乎?人生几何?而倏聚忽散,辽夐若此,抑知己难遇,亦复何辞!

岁十有一月,二三子出饯于野。霜天如扫,低向朱崖。加以尖山万重,平地卓立。黑是铁色,锐如笔锋。复有阳江、桂江,略军城而南走,喷入沧海,横浸三山,则中朝群公岂知遐荒之外有如是山水?山水既尔,人亦其然。衮乎对此,与我分手。忘我尚可,岂得忘此山水哉!

晚泊

宋代 • 陆游

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邻舫有时来乞火,丛祠无处不祈风。

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

归有光
简介描述: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中国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次年会试落第南归,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二十余年,生徒常达数百人,海内称“震川先生”。后又七赴春闱,皆不第。他关心家乡水利,曾考察三江古迹,著书《三吴水利录》。后来,海瑞巡抚应天十府,兴修水利,主持疏通吴淞江时,采用了归有光的许多建议。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备守御,作《御倭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年近六十岁的归有光得中进士,授长兴知县。任内重视教化,治政廉明,因得罪上司被迁为顺德府通判。隆庆四年(1570年),经大学士高拱、赵贞吉举荐,任南京太仆寺丞,后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人称“归太仆”。隆庆五年(1571年),归有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归有光崇尚唐宋古文,以老儒身份与当时的文坛盟主王世贞相抗,斥其为“庸妄巨子”。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清人将其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相提并论,近人则径称他们为“唐宋派”。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能以情动人,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又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亦能作诗。著有《震川先生集》《易图论》《尚书叙录》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