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昔人曾在这里饮酒赋诗志壮情豪。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山接着水,苍茫浩渺,水连着天,遥远朦胧。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天风海涛”,狂风呼呼,惊涛阵阵,起句出手不凡,描写了一个境界开阔,气象豪迈的客观环境,犹如奇峰突起,笔力千钓,使人一下子想起苏轼的“大江东去”。接下来笔锋一转,从眼前景荡开去,在空间描写中穿插进历史的回湖:“昔人曾此,酒圣诗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曾在这里饮酒赋诗,抒发豪情。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此地的风物人情,加深了曲词的历史纵深感,而且暗暗关合了作者自己。因此,往下作者便直接切入了“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这几句:表面看来是登临所见,升高望远,“日远天高”,山水相接,烟波浩淼。但细细寻绎,似乎别有一番深意,在阔大无边的景象之中,若隐若显地显示出一丝怅。“日远”,语出“日远长安近”。据《晋书》卷六《明帝纪》载:晋明帝年少聪哲,一日坐元帝膝前,适逢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谓日与长安孰远?”答曰:“长安近。不闻人从日边来。”翌日宴群僚,又问之,答曰:“日近”。元帝惊问:“何乃异间者之言乎?”答曰:“举目则见日,不见长安。”“天高”,语出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所谓“日远天高”,含有向往朝廷而不能实现愿望之意。姚燧这里用“日远天高”既精当准确地描写了眼前景,又巧妙含蓄地隐含了心中事,综合“酒圣诗豪”“闲登眺”等意象,曲中似包孕着淡淡的哀怨和牢愁。姚燧出任外官,原因不详,但从同时期作品多感慨来看,似乎确有难言的苦衷。加之作者已经年迈,若又仕途偃蹇,当然便可能归隐田园,于是“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面对如此佳山好水,只能吟啸赋诗,一切功名利禄,富贵荣辱,都应该统统丢掉,而归隐也不必等老僧前来召唤了。这时,作者似乎畅达了,用超旷的人生态度涤除了心中的抑郁。据《元史》本传,作者在七十三岁时果然“告归”,可见写此曲时已确有归隐的念头。
姚燧在文学创作上以散文著称,“曲则不经见,然每有作,亦必婉丽可诵”(《顾曲麈谈》卷下第四条《谈曲》)。而这首《满庭芳》却非“婉丽”二字所概括。从题材上看,此曲属抒怀之作,在元代前期可以说是别具面貌。曲子的风格,除“婉丽”一面,又透露出宏劲、典雅的正统文人作派。
姚燧有两首《满庭芳》,据此首曲中景象及另一首《满庭芳》曲词亦有“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可见裁定的是江南见光。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年愈花甲的姚燧出为江东廉访使,先后在江南各地为官达七、八年之久,此曲词很可能作于这一时期。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