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二首

唐代杜甫

其一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其二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词句注释

  1. 衡阳:县名。位于湖南省南部。
  2. 又北归:蔡伯世曰:“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3. 瞻:向上看,仰视,含敬意。《诗经·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4. 一一:指雁飞时的队形。江淹《横吹赋》:“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
  5. 背人飞:人向南行,春雁北飞。所以说“背人飞”。背,反向。
  6. 系书:雁足系书,传说将书系于大雁腿上,雁即能帮带传递书信。《汉书·苏武传》:“匈奴诡言(苏)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7. 元:通“玄”,避唐玄宗讳而写作“元”,意为原来、开始。一作“无”。
  8. 浪语:随便乱说的话,指雁传书信原为无稽之谈。《隋书·五行志》:“大业中,童谣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准道许。”
  9. 愁寂故山薇:指企求回归故里过隐居生活已无希望。寂,一作“绝”。故山薇,首阳山之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谢灵运《初发石首城》:“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10. 欲雪违胡地:胡地欲下雪时便离开。胡地,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违,避开,《周易·乾卦》:“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11. 先花:于初春开花之前而行。
  12. 清:清水,在河南。
  13. 渭:指渭川,在陕西。
  14. 影:雁影。
  15. 日色薰:日光和煦。薰,一作“曛”,《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日薰风。”
  16. 伤弓:受过箭伤的鸟。《战国策·楚策》:“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作品赏析

其一

开头说“又北归”,由此可知诗人入潭已经两年。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而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这样看来,人的确不如雁。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又室产俱尽,让人愁寂不堪,若能回归故里,定当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

其二

前四句相依,写雁的冬来春去,得安其索。只是春阴已暮,仍在塞北;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

创作背景

据《新唐书》,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四年正月到达潭州(今长沙市),春末赴衡州(今衡阳市)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得知已韦之晋改任后又折回潭州。五年(770年)四月,韦之晋已逝世而潭州一片混乱,杜甫被迫南下衡州。结合黄鹤《补注杜诗》,此诗当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离开潭州前所作,借以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名家点评

  • 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雁书两篇甚明,此篇“衡阳雁”实道所咏处雁耳……公亦以乡书不至。不知故山薇蕨之信,特思乡之语也。
  • 明·王嗣奭《杜臆》:雁本自去自来,乃瞻客而上,背人而飞,若有心为之;且同侣相呼,未尝独宿,人固不如雁也。
  •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又”字暗藏久客在内(“今年”句下)。
  •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楚调凄然,深情无限。
  • 清·杨伦《杜诗镜铨》:咏物诗托兴凄惋,并为绝调。
  •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杜公咏物诗,皆因所见以起兴,与后人泛泛拈题者自别。是故己之性情出,而物之声态物色亦出。
  •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见归雁而切故乡之思。衡雁又归,在潭两春矣。雁去既不能留,而系书又不可得,所以有故山之慨。次章,伤归雁而兴飘泊之感。
  •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见归雁而伤兄弟之暌离……次章,见归雁而叹一身之流落。

猜你喜欢

题春晚

宋代 •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甘露寺多景楼

宋代 •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碎点飘镫,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

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

卜算子·风露湿行云

宋代 • 张元干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杜甫
简介描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