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弹铗西来路

宋代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白话译文

我像那个不得志的冯谖一样弹铗而歌,一路西来。行色匆匆地走了十天,一路上几番风雨,坎坷难行。梦中寻找秋天却不见它的踪迹,不想秋天已经来到了这平芜远树上了。秋日南飞的大雁起起落落,而我的家园山河又在哪里呢?西风万里,将我这个羁客的双鬓染上了霜色,对着镜子,我看着镜中自己憔悴的容颜苦笑,青春时光终究还是逝去了。

而我这个壮志男儿却依然功业未成。想当年,自己也曾像祖逖一样悲歌击楫,立誓收复中原,酒酣箕踞,悲愤世事。我腰间别着三尺寒光闪耀的宝剑,时不时地在夜里挑灯细看,那时候的心情又有谁能够理解呢?我想要呼唤出那个善写风雨的杜少陵,让他为我写下对江东渭北的相思。我将高唱此歌,以解此怅十艮,安慰我天涯羁旅的忧思。

词句注释

  1. 弹铗(jiá):《战国策·齐策》载,冯谖客在孟尝君家做客,没有得到孟的重视,于是弹着铗歌《归来》。铗:剑。
  2. 芜:荒废、杂乱。
  3. 雁信:雁儿传信。
  4. 把:拿
  5. 菱花:镜子。
  6. 悲歌击楫:《晋书·祖逖传》载,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日:“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说是击筑悲歌。击筑悲歌:《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刺秦王前,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
  7. 箕踞(jī jù):膝头屈起的一种坐法,形状如箕,表示倨傲。
  8. 更:怎能。
  9. 杜陵:地名,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杜甫曾在此居住。
  10. 风月手:此指写诗的能手。
  11. 相思句:指杜甫《春日怀李白》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12. 羁旅:客居异乡。

作品赏析

上片开头四句直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作者运用“弹铗”的典故,写出自己浪迹江湖依人作客而得不到主人重视所产生的愤恨。因此才怀着愁苦,冒着辛苦而西来,足见其处境的可悲。从而也唤起他对家乡的思念。“梦里寻秋”四句承“西来路”,说他在外地漂流,梦里也思念家乡,寻找家乡的秋色,却一直未见到,醒来只见秋色在远离家乡的“平芜远渚”。这种想见的却见不到,真正见到的又不是想见到的家乡景物的矛盾,表达了思乡之切。因而不禁使他发出“家山何处”的慨叹,表示对流浪生活的极度苦闷。“万里西风”两句则直写漂泊生活的悲凉。在萧瑟的西风中奔波,弄得颜容也憔悴不堪,他想摆脱这种现状;“自笑”便是对这种生活的嘲弄和否定。作者并非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是家乡留不住他。“留不住”两句交代别离家乡浪迹江湖的原因和时间。他如此思念家乡,但家乡能留住他。实际是朝廷不采纳他的抗金方略,出于愤慨而离开家乡的,只是不便直言而已。因此他离乡是隐含着政治上的原因的。委婉地透露他对国事的关怀。

下片从眼前的可悲处境中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恨。换头三句追忆当年自己力主抗金北伐的豪情,真有不可一世的气概。这的确是令人赞赏的。“男儿事业无凭据”,在他看来,男儿大丈夫就应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作者自比于东晋时北伐中流击桨发誓的祖逖,表明自己是有恢复中原的决心和行动的,也是时刻向往的。只是如今尽管杀敌报国的雄心不减当年,腰佩宝剑,还“时解挑灯夜语”,却仍是得不到重用。时光流逝,人渐衰老,生活又穷困潦倒、到处漂泊,再不能上前线去抗金了,使他忍不住“对灯花弹泪”。眼前的状况与“当年悲歌击楫”的豪情相对照,真是满腔悲愤无处倾吐。所以他在结尾四句中又以李白自比,希望有像杜甫那样的能人,理解他,同情他,并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乡之苦和壮志难酬之恨,以安慰他这颗旅居异乡人的心。从这样的期望中展示他长期漂泊在外的深深怨恨。

创作背景

刘过作为一位爱国志士,平生以匡复天下,一统河山为己任。他力主北伐,曾上书宰相,痛陈恢复中原的方略,但却不被苟且偷安的当政者所采纳。他自己也屡试不第,一生布衣。因此他浪迹江湖,先是南下东阳、天台、明州,北上无锡,姑苏、金陵;后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石、池州、九江、武昌,直至当时南宋前线重镇襄阳。这首《贺新郎》大约写于词人西游汉沔(今武汉)时。

名家点评

  • 原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治平评:这首词由首至尾,径直抒情,倾吐出词人“西来”路上的感受。从煞尾看,词很像是写给一位朋友,倾吐自己郁郁衷怀的。其次,此词数用典故,但都能恰到好处:“弹铗西来路”,像随手拾取,却包容了那么丰厚的内容,非复叙事,直是抒情了。用“击筑悲歌”、“酒酣箕踞”写豪情与友谊,风貌毕现。后用杜甫诗句抒发羁旅况味,也情思隽永,妥帖自然,切合此刻自身的情怀。(《宋词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喻巴蜀檄

两汉 • 司马相如

告巴蜀太守:

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陛下即位,存抚天下,辑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右吊番禺,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长,常效贡职,不敢怠堕,延颈举踵,喁喁然皆争归义,欲为臣妾;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发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卫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析珪之爵,位为通侯,居列东第,终则遗显号于后世,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安佚,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身死无名,谥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也,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之过。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代 •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十六夜玩月

唐代 • 杜甫

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

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

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 

清平乐·角声哀咽

清代 • 纳兰性德

角声哀咽,襆被驮残月。过去华年如电掣,禁得番番离别。

一鞭冲破黄埃,乱山影里徘徊。蓦忆去年今日,十三陵下归来。

怨歌行

南北朝 •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刘过
简介描述:

刘过(1154年-1206年),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刘过的籍贯尚有争议,主要包括吉州太和说(今江西泰和县)、庐陵说(今江西吉安市)和襄阳说(今湖北樊城区)。现经考证一般认为刘过生于吉州太和龙洲(今泰和县澄江镇龙洲村),长于庐陵,去世于江苏昆山,其墓尚在。

刘过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光宗、宁宗时,以诗文会友江湖,与辛弃疾、陆游等过往甚密。他的词作,在当时有相当地位。有《龙洲集》《龙洲词》《龙洲道人诗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