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景象开阔;离愁几重,语调厚重:如此情景交融,使“离悲”的主题从一开始就得到强烈的感染。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
“潮落”以下四句具体写江行所见所闻。“潮落犹如盖”,描写晚潮。此刻虽已落潮,但水势汹涌,波涛仍然如车盖一般。“云昏不作峰”描写晚云。晚云本当变幻多姿,色彩绚丽,此时却昏淡无光,迷漫一片,不能形成峰峦起伏高低之状。景为情设,情由景生。这两句通过写晚潮的汹涌,写晚云的昏沉,暗示出诗人心潮之不平,心情之沉重。“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通过诗人眺望江岸的见闻,进一步渲染“离悲”的气氛。晚暮中令人心惊的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远眺江岸,只见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他心中的悲苦是可以想见的。
最后两句自然而然地直抒情怀:“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诗人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去程中并不艰难的部分,还只走了一半,最艰难的那一段,更是远在天边;就算走完了,还有归程。这样算来,重归真不知是何日之事。这个结尾有一波三折,余意不尽之妙,又呼应开头二句,表现了浓厚的离情。
此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精炼,清新自然,能以浅淡之语道出深浓之情。诗人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天山孤征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此外,这首诗讲求格律,虽然平仄不尽合律,但与唐人的五律已经相当接近了。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五月二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意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
四纪才名天下重。三朝构厦为梁栋。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宠。归来白首笙歌拥。
顾我薄才无可用。君恩近许归田垅。今日一觞难得共。聊对捧。官奴为我高歌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