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妇秋思赋

南北朝萧绎

荡子之别十年,倡妇之居自怜。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山则苍苍入汉,水则涓涓不测。谁复堪见鸟飞,悲鸣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况乃倡楼荡妇,对此伤情。于时露萎庭蕙,霜封阶砌;坐视带长,转看腰细。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鬓飘蓬而渐乱,心怀愁而转叹。愁索翠眉敛,啼多红粉漫。已矣哉!秋风起兮秋叶飞,春花落兮春日晖。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

白话译文

不顾家的浪荡子呀,离开我已经十年,我身居歌楼,自相怜叹。登楼遥望,只有那远处的云烟萦绕在树林间。空旷平坦的原野尚且望不见,那被重山阻隔的道路还有好几千!水和天相连一起,山与云共一色彩。远处的群山莽莽苍苍,一直和汉水相连,汉水犹如涓涓细流向东流去,望不到尽头。谁又忍心看那悲鸣着飞翔的失群孤雁!从古到今什么地方的秋月不明亮,什么样年月的秋月不明朗?更何况我这个身居娼楼春心荡漾的歌女啊,面对这明亮的秋月却独自一人,怎能不触景伤怀!这时候,白露已经让庭院中蕙草枯萎,台阶上的浓霜已经结满。杨坚得我腰儿变细,衣带加长,更加上秋水盈盈,秋云惨淡。天色昏暗,将近黄昏,秋风猛烈地吹,一直吹到汉水的彼岸。贱妾我如同苏蕙,编织“回文诗”埋怨丈夫不肯归来,而您却像窦滔样负心地要戍守塞边。我思念你啊,我盼望你。道路遥远,让我怎么办!这时候,我的鬓发如飘蓬,已被秋风吹乱,我心中忧愁转而变成无可奈何的哀叹。愁绪萦绕心头我皱紧了双眉,啼哭久了因擦泪而弄得红粉满脸。哎呀,秋风劲吹秋叶漫天飞,春花落了只留下春天那满天余辉;美丽的春天虽然迟迟不肯到来但还有再来的时候,远行在外的情人啊,为什么始终看不见你归来的踪影?

词句注释

  1. 荡妇:荡子之妇。
  2. 倡:同“娼”。
  3. 逼:逼近,靠近。
  4. 汉:银河之意。
  5. 堪:忍心。
  6. 只翼:孤鸟。
  7. 封:结满。
  8. 坐视带长,转看腰细:此句同“衣带渐宽终不悔”意。
  9. 骚骚:风吹的声音。
  10. 回文之锦:十六国时期前秦秦州刺史窦韬被迁边关,其妻苏蕙织锦,上用回文诗寄赠,表达思念之情。
  11. 出塞之歌:汉乐府《横吹曲》名,声调悲壮,多写将士边塞生活。
  12. 蓬:散乱,蓬松。

作品赏析

萧绎《荡妇秋思赋》散文诗一般行云流水,十分流畅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与司马相如《长门赋》相比,明显脱离汉赋的穿凿附会,作者的情感不受拘检是原因之一。开头部分,“登楼一望,惟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中间“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罗,日黯黯而将暮,风骚骚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能以浅语写深情,情景的衬托也是成功的。赋中种种微妙的情思:担心、思念、焦虑、期盼、失望、悲伤……融合在那眺望的眼神中,不着一情字,仅以高度概括的情物结构全篇。

从表现人物感情看,也是一波三折,层层推进,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比较丰富的内涵。全篇以“思”字绕贯全文,但在行文中,不同阶段的“思”又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态。赋起笔由“自怜”作为基调。这是对已经逝去十年生活的概括,又是今天生活的基点。虽属“自怜”,却希望不灭,便是“盼”夫归来。盼而不至,便去“登楼”,其实赋的开头是从“登楼”开始的。“登楼”是实在等不下去的心理外化,既说明“登楼”之前思之苦,又为新转机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它甚至成为一种特定的艺术情绪。“登楼”唯见含烟的远树、云山一体、水天一色的景色。这些使人失望,但还不足以促使她心理发生变化,唯徒暮归的只鸟,一声声哀叫,不徒孤零零的外形触人情绪,更兼声声凄厉、孤寂的叫声,从视、听两个方面打动人物。睹物思人,不由得不动情。由怜己到怜鸟,情感有了质的变化。又见皓月当空,月正圆,偏人不圆,这正一反两衬,使倡妇的情怀由刚才的自怜而至于自伤。于是联想到时令,看出寒露萎蕙,严霜封阶,想到十年韶华不再,青春已老,岁月如霜;又值这薄暮冥冥、秋云惨淡的时日;想到将要面临的辗转反侧的难捱夜晚和这夜晚以后更多难捱的时日,自然想到带给自己这些痛苦的丈夫,于是由盼”,而“怜”,而“伤”,而“怨”。可是怨而无用:路途遥远,相见无期,只得转而“自慰”。这不是说她彻底失望了,而是明天还会想,虽然希望渺茫,但是从她对春天还会来的信念上看,她还是相信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虽然从行文看,这句是绝望,但潜意识中所传达的正是这种渴望。

创作背景

中古的文人创作中,常有代人立言、代客言愁的作品,萧绎这篇《荡妇秋思赋》就是这一类的作品。有人认为,这篇赋是萧绎为讽刺徐娘而作,但没有可靠的凭据。

名家点评

  • 清代许梿《六朝文絜》:“起得超,语浅而思深,故妙。”“逼真荡妇情景,琢磨入细。”(按:指“坐视带长”两句)
  • 清代李元度《赋学正鹄》:“天外飞来,全神已尽此数语。”“兴往情来,如化工之不可方物,其中句法调法,经古今人寻挤仿效,而万古光景常新,由其秀在骨也。”

猜你喜欢

鲁藩烟火

明代 • 张岱

兖州鲁藩烟火妙天下。烟火必张灯,鲁藩之灯,灯其殿、灯其壁、灯其楹柱、灯其屏、灯其座、灯其宫扇伞盖。诸王公子、宫娥僚属、队舞乐工,尽收为灯中景物。及放烟火,灯中景物又收为烟火中景物。天下之看灯者,看灯灯外;看烟火者,看烟火烟火外。未有身入灯中、光中、影中、烟中、火中,闪烁变幻,不知其为王宫内之烟火,亦不知其为烟火内之王宫也。

殿前搭木架数层,上放“黄蜂出窠”“撒花盖顶”“天花喷礴”。四旁珍珠帘八架,架高二丈许,每一帘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大字。每字高丈许,晶映高明。下以五色火漆塑狮、象、橐驼之属百余头,上骑百蛮,手中持象牙、犀角、珊瑚、玉斗诸器,器中实“千丈菊”“千丈梨”诸火器,兽足蹑以车轮,腹内藏人。旋转其下,百蛮手中瓶花徐发,雁雁行行,且阵且走。移时,百兽口出火,尻亦出火,纵横践踏。端门内外,烟焰蔽天,月不得明,露不得下。看者耳目攫夺,屡欲狂易,恒内手持之。

昔者有一苏州人,自夸其州中灯事之盛,曰:“苏州此时有烟火,亦无处放,放亦不得上。”众曰:“何也?”曰:“此时天上被烟火挤住,无空隙处耳!”人笑其诞。于鲁府观之,殆不诬也。

武昌九曲亭记

宋代 •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题松汀驿

唐代 • 张祜

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

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

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

唐代 • 刘禹锡

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

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

减字木兰花·烛花摇影

清代 • 纳兰性德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

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

萧绎
简介描述:

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小字七符,号金楼子,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梁第四位皇帝、文学家、画家,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母为阮令嬴。

好学能文,受封湘东王,出任荆州都督。侯景叛乱时,防范诸王势力,没有立即进京勤王,坐视梁武帝饿死于台城。之后,派遣王僧辩和陈霸先平定侯景之乱。承圣元年,称帝于江陵,联合西魏消灭武陵王萧纪。承圣三年十一月,西魏攻打江陵,城破被杀,谥号孝元皇帝,庙号世祖。

萧绎善于宫体诗,著述甚富,作品有《孝德传》三十卷、《忠臣传》三十卷、《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讲疏》十卷、《内典博要》一百卷、《连山》三十卷、《老子讲疏》十卷、《古今同姓名录》一卷等。其中,《金楼子》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和文论价值。后人辑有《梁元帝集》。

萧绎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