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

清代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白话译文

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走陆路二十里,靠近江的南岸,就是所说的下牢关。路很窄,走不了,便下车上船。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传出“汤汤”的流水声。于是又下船走陆路,顺着窄窄的小路曲折上山,直至山顶,就又从上面用绳子从高处滑下。下面的土地渐渐平了,有一块大石头挡在路中,便弯着腰从石头下面过去。一出去便见开阔的平地,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两根石柱屹立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室的房子一样。

中室像客厅,右室像厨房,左室像招待宾客的住所。洞中有一块下垂的钟乳石,敲它就会发出像钟声一样的声音。左室外有一块小石突出,形状规则,敲它就会发出像磬声一样的声音。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它就会发出“逄逄”鼓音般的声音。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我与几个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加大了我们的音量。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清越,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一样。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山壁,下面还有小路,山中樵夫背着柴边走边唱,歌声缕缕不绝于耳。

以前白乐天(居易)从江州司马升为忠州刺史,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所以一起来此洞游玩,洞因为这三人而得名;后来,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官,相继来到此洞,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这件事。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是谁排斥我吗?是谁把我贬到这里的吗?和我一起来游玩的,有学使陈公的儿子伯思、仲思。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不能一起来。但是就算他来了,到底是有幸还是不幸呢?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词句注释

  1. 三游洞: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因白居易同元稹、白行简三人曾同游这个山洞而得名。
  2. 夷陵:州名,即今湖北省的宜昌市。
  3. 州治:夷陵州的治所所在地。
  4. 濒:靠近。
  5. 下牢:关名,蹄朝以前夷陵郡治所在地,在今宜昌市西北。
  6. 舆:指车,有时也指轿。
  7. 里许:里多地,许,表示约数的词。
  8. 汤汤:形容急流发出的声音。
  9. 崖: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
  10. 循:顺着。
  11. 仄径:狭窄的小路。
  12. 穷山之颠:走到山顶。穷,尽,走完。颠,即巅,山顶。
  13. 缒:意思是用绳子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14. 伛俯径石腹以出:弯腰低头从大石下边走出。伛,弯腰。俯,低头。
  15. 豁然:开阔的样子。
  16. 平旷:平坦开阔。
  17. 穹起:高起成拱形的。
  18. 广:宽,宽度。
  19.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
  20. 楹:原指堂屋前的明柱,后用来作计算房屋间数的单位,一间叫一楹。如三楹之室,好象三间房屋。
  21. 堂:厅堂,正室。
  22. 别馆:客馆。
  23. 扣:同“叩”,敲,敲打。
  24. 突立正方:高高地立在正中间。
  25. 撞:撞击,敲打。
  26. 浩歌:大声歌唱。浩,大。
  27. 泠然: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28. 寻:量词,古代八尺叫一寻。
  29. 薪采者;即采薪者,打柴的人。
  30. 行歌:边走边唱。
  31. 缕缕不绝:形容歌声连续不断。
  32. 昔:从前。
  33. 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34. 元微之:即元稹,唐代诗人。
  35. 知退:白行简的字。白行简,唐德宗贞元末年进士,官至左拾遗,主客郎中。
  36. 会于夷陵:在夷陵相会。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白居易从江州动身到忠州去上任,白行简同行;这时元稹也离开通州沿江东下到虢州赴任,三人在夷陵相遇,一起到下牢戍附近的山洞游玩,并给这个山洞起了“三游洞”这个名字,白居易还写了一篇《三游洞序》。
  37. 欧阳永叔:即欧阳修(1007年~1072年),宋代著名文学家。
  38. 履:踏,行。
  39. 自顾而嘻:自己看着自己笑丝。嘻,喜笑的样子或声音。
  40. 偕:共同,在一块。
  41. 学使陈公:指提学陈浩。学使,即提督学政,掌管全省学校师生考核,升降料务的官员。陈浩,字紫澜,雍正进士,乾隆十八年(753年)被任为湖北提学,主管湖北学校事务。
  42. 其:同“岂”,有难道的意思。
  43. 邪:同“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44. 赫然:非常显赫令人惊异的样子。
  45. 显:显现。
  46. 穷幽陟险:游尽幽深僻静的山谷,攀登上险峻的山岭。陟,登高。
  47. 适去适来:随时往来。适,恰好。
  48. 通都:四通八达的都会。
  49. 大邑:大的州郡。
  50. 踵:脚后跟。
  51. 顾:但,但是。
  52. 遐:远。
  53. 亲炙其光:亲自领略它的风光。亲炙,原指亲自得到某人的教诲或传授,这儿指亲自观赏某种景物。

作品赏析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游三游洞的经过和原因,描写了三游洞清静优美的自然景色,抒发了对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感慨。叙议结合,文情并茂,值得研习。

这篇游记的四个自然段可分为记游与议论两大部分。第一自然段,先写从夷陵州到三游洞途中的情况,开始坐车,接着乘船,然后步行,中间还要翻过一个陡峭的山头,再从一块大石头底下弯腰穿过,方能到达;然后概括介绍三游洞的情况。这样写,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又为第四段的议论设下伏笔。第二段,写三游洞的景致。作者先用由外到内的方法叙述了三游洞三个洞室的外貌,洞中石块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音响,以及在洞中放声歌唱给人的愉快感受,然后再从内到外,描写洞下的深溪,溪外的翠壁,翠壁下负薪而歌的樵夫,从环境和洞貌两个方面,把三游洞的清静优美有声有色地写了出来。以上两段是记游,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古人说:“叙事有寓理,有寓情,有寓气,有寓识。无寓,则如偶人矣。”三、四两段议论,就是点出上面记游所寓的情理。第三自然段,叙述历代名人游洞的情况,交代三游洞得名的由来,说明自己得以游三游洞的原因,叙中有议,向第四段过渡。第四自然段,论述人和物都有“幸”和“不幸”,说明三游洞不“生于通都大邑”,而僻处于“荒遐僻陋之区”,故“美好不外见”,表示出无限感慨,和开头相照应。文章有记有叙,叙议结合,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散文文笔简炼,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清晰扼要地叙述事实,说明道理,这是刘大櫆“文贵简”主张的具体体现。比如第一段,“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颠,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寥寥数语,就把往三游洞途中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险而夷,由狭而广的复杂行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最后一段,只用一个复句,就说明了三游洞“美好不外见”的道理,语言也是相当精粹的。

描写景物用笔量也不多却能写得形神俱现。如“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只用了十三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三个石室的不同特点。又如“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仅用了四句话,就勾勒出三游洞周围优美的自然景色,仿佛把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呈现在人们面前。作者在描写三游洞时,不仅写它的形态,更主要的还是写它的声音,这也是本文写景的主要特点。那下垂的钟乳石,“扣之,其声如钟”;那左室外正中的小石,“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在石洞中放声高歌,“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下视深溪,水声泠然”,眺望翠璧之下,“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读到这里,人们仿佛来到了钟鼓齐鸣,仙乐缭绕的仙境一般。这样描写,文字不多,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叙、议结合的写法,一方面和作者主张“义法”有关,另一方面,也明显地受到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法的启示。不足的是议论有些空泛,在叙议结合上也不如王安石的行文严密。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作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是作者游览了三游洞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

名家点评

  •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何明《游记散文》:“对石洞的描写尤为细致,石柱、石乳、石床,均有形、有声;可触,可感。”

猜你喜欢

钴鉧潭西小丘记

唐代 • 柳宗元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以事走郊外示友

宋代 • 陈与义

二十九年知已非,今年依旧壮心违。

黄尘满面人犹去,红叶无言秋又归。

万里天寒鸿雁瘦,千村岁暮鸟乌微。

往来屑屑君应笑,要就南池照客衣。

水调歌头·追和

宋代 • 张元干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菩萨蛮·咏梅

宋代 •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宋人及楚人平

先秦 • 公羊高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刘大櫆
简介描述:

刘大櫆(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汤沟镇陈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诗人,“桐城派”代表作家。

刘大櫆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雍正四年(1726年),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被张廷玉压制落选。乾隆十五年(1750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往黟县教书。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岁的刘大櫆从歙县回到故里桐城枞阳,在江畔故居聚徒讲学,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岁(一作83岁),被誉为“桐城三祖”之一,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刘大櫆总结和发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论,他强调神气、音节、字句的统一,重视散文的艺术表观,对“桐城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