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潮

明代张岱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白话译文

按照以往的惯例,三江口其实没有海潮可看。午后就有人在那里喧闹:“今年会悄悄地涨潮。”年年都是这样。

崇祯十三年八月,我前往白洋吊唁朱恒岳少师,陈章侯与祈世培和我一同前往。海塘上有人呼喊着去看海潮,我急忙跑过去,他俩一会儿也到了。我们站在海塘上,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一样,从海宁往这里涌来,直奔海塘上。潮水稍微靠近的时候,潮头隐隐约约的露出一片白色,就像千百群小鹅被驱赶而来,张开翅膀惊惶地扑飞。渐渐逼近的时候,泡沫喷涌,浪花像冰花一样图被踢得四处飞溅,如同百万头雪狮铺天盖江、长驱而下,好像有怒雷在鞭策它们,千万头雪狮迅速奔跑,争先恐后。潮水再逼近一些,好像被飓风逼迫而来,那架势好像要拍打着堤岸涌上来。观看海潮的人害怕地往后倒退,跑到海塘下面躲避。海潮到达海塘,拼尽全力一搏,海水冲击喷射,溅起水花高达几丈,看潮的人身上都被溅湿了。海潮旋转翻腾向右边涌去,被龟山挡住,水势更加强烈,水声更加轰响,好像用大炮炸毁大龙湫一样,半空中水花像雪花一样飞舞。观看的人为之惊异眩目,坐了半天,脸色才开始慢慢恢复。

先辈曾告诉我:浙江的海潮是从龛山和赭山开始翻涌奔腾而起的。白洋离这两座山很远,潮头却更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词句注释

  1. 白洋:镇名,在浙江绍兴城西北三十里。
  2. 故事:旧例,旧俗。
  3. 三江:即三江口,在钱塘江南岸海滨。
  4. 庚辰: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
  5. 朱恒岳:即朱燮元,字懋和,号恒岳,山阴(今绍兴)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少师。
  6. 陈章侯:即陈洪绶,字章侯,浙江诸暨人。明清之际书画家。祁世培:祁彪佳,字弘吉,号世培,浙江山阴人。天启三年(1623)进士。官至苏松府巡按。清兵陷江南,绝食投池而殉。陈、祁二人均是张岱的好友。
  7. 遄:疾速。
  8. 海宁:明代县名(今海宁市),南临杭州湾。
  9. 擘翼:张开翅膀。
  10. 蹴起:蹦跳。
  11. 镞镞:同“簇簇”,簇拥貌。
  12. 辟易:惊退。
  13. 礴:撞击。
  14. 龟山:即白洋山,在绍兴西北五十里,滨海。
  15. 龙湫:雁荡山大瀑布。
  16. 龛、赭两山:龛山在今杭州市萧山区东南,赭山在海宁市西南,二山对峙,扼钱塘江入海口。漱激,冲刷激荡。

作品赏析

文章描写按照空间顺序一一展开,将海潮由远及近的情形和样子都描摹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比喻,如“一线”“群鹅”“百万雪狮”“雪舞”。又善于侧面烘托,将观潮人的情态写出来,以此反映出海潮的气势和场面的壮观,足以摄人心魄。

文意一气奔注,如挟狂风骤雨而至,节奏极快,令人目不暇接。潮头一线,如从天降;既而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白鹅,扑啦啦奋翅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不仅比喻新奇、生动,而且赋予了钱塘江潮以性灵,如百万雪狮奔腾咆哮一般。 “始雷鞭之”,状其怒;“飓风逼之”,喻其狂,字字惊心,招招狠辣,凸现了生命的狂野和不可羁勒。潮到塘头,拼力一击,浪花飞溅,着面皆湿,读来似有沁沁凉意。待到龟山横截,砰然轰然,“炮碎龙湫,半空雪舞”,这时的观潮者便心怦怦然,久久不能平复,既惊诧于白洋潮之壮美,也震怖于大自然的威灵。

此篇尽显张岱之文的生辣、霸气,笔挟霜刀,虎虎生风。文章纯以气胜,几令人心目俱眩。情之所至,沛然不可以御,文思汹涌。喷薄而出,一如钱塘江潮,雷奔海立。

创作背景

此文是《陶庵梦忆》中的一篇。《陶庵梦忆》中文章基本于明亡后创作,但此篇或许创作于明亡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八月,张岱与朋友陈洪绶、祁世培因吊唁朱恒岳少师,在绍兴西北滨海的白洋村,见到了气势不凡、极为壮观的钱塘江潮,因此有了这篇文章。

名家点评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林邦均:本文描写白洋潮极富层次感:自远处,而“稍近”、“渐近”、“再近”直“到塘”;极富动感:“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水击射,溅起数丈”,“炮碎龙湫,半空雪舞”,描绘其色状、声势、能量,妙喻迭出,必欲穷形极状而后止;极富现场感:“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著面皆湿”,“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读来惊魂摄魄,恍若身临其境。(《陶庵梦忆注评》)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作者由远及近地描绘出海潮奔涌变幻的种种奇观。潮头初起时,“如驱于百群小鹅”,给人以轻柔闲适之感。但越是接近海塘,越是汹涌暴怒,一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又如“炮碎龙湫”,惊心动魄,令人目不敢接。则另是一种美感。奇喻妙譬,层见迭出,铺叙极有次第。(《当代散文丛书 张岱散文选集》)

猜你喜欢

梅圣俞诗集序

宋代 •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庐陵欧阳修序。

浣溪沙·杨花

明代 • 陈子龙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

夜坐二首

清代 • 龚自珍

其一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其二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聚蚊谣

唐代 • 刘禹锡

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觜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亡妻王氏墓志铭

宋代 •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张岱
简介描述:

张岱(1597年10月5日-1689年?),一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陶庵老人、蝶庵、古剑老人、古剑陶庵、古剑陶庵老人、古剑蝶庵老人,晚年号六休居士,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故自称“蜀人”),明清之际史学家、文学家。

张岱出身仕宦家庭,早年患有痰疾而长住外祖父陶允嘉家养病,因聪颖善对而被舅父陶崇道称为“今之江淹”,提出过“若以有诗句之画作画,画不能佳;以有诗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等观点;于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悠游自在,创作了许多诗文;于崇祯八年(1635年)参加乡试,因不第而未入仕;明亡后,避兵灾于剡中,于兵灾结束后隐居四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康熙四年(1665年)撰写《自为墓志铭》,向死而生;后约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与世长辞,享年约九十三岁,逝后被安葬于山阴项里。

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