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夫人书

明代夏完淳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衰,微见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寸断,执笔辛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亦明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外书奉秦篆细君。

白话译文

成婚仅三个月时,便遇到了大的动乱,连累你住在自己父母家中,你从来没有因为家庭的盛衰而流露出不如意的脸色。即使贤德的孟光,也不能和你相比。贤惠和顺、孝敬老人,是自古以来难以做到的。不幸的是到了今天,我又不能不死;我死了以后,你又不得不活下去。上有两位母亲,下有一个女儿,赡养老人、抚育幼女,能托付给谁呢?但是劝你活下去,你又有什么可依靠的呢!荒芜的田地,已任凭它长满了荒草;同族的亲属,如同无关的路人。你年纪轻轻就要失去配偶,才刚刚18岁;天下大乱,又遇到了厄运。孤孤单单,生活的道路已经穷尽了。唉! 写到这儿,我肝肠寸断。拿着笔心中酸楚,面对着纸泪水不断滴下,想写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想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我就要死了,就要死了!内心已乱。一生为别人指点安排,清楚明白得很,现在为你想一想结局,心中竟如同一团乱麻。我死后一切事任凭你考虑决定,我不能再说一句话了。放下笔来痛苦欲绝。去年江东储君诞生,各位官员都得到了封典,我没有得到。夫人,夫人!你也是先朝的命妇啊。我连累了你,我耽误了你,还再说什么呢!唉,看到这封信就如同见到了我。致妻子秦篆。

词句注释

  1. 结缡:古代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结在女儿身上,称为结缡。此处为成婚的代称。
  2. 大变:指清兵攻占江南一带,作者之父夏允彝抗清失败,投水自杀。
  3. 德曜齐眉:贤德犹如孟光。孟光,东汉梁鸿之妻。其夫妻相敬如宾。曜,光耀,明亮。
  4. 双慈:指作者的嫡母:盛氏,生母陆氏。
  5. 聊赖:凭借,寄托。
  6. 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意思:是同族兄弟不能关照,似路上行人一样,彼此无关。
  7. 丧偶:死了丈夫或妻子谓之丧偶。
  8. 二九之期:指作者妻子当时十八岁。
  9. 沧海横流:喻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
  10. 丁百六之会:遇到厄运。丁,当值。《后汉书·岑彭传》:“我喜我生,独丁斯时。"百六,古时有百六阳九为厄运之说。
  11. 茕茕:形容孤单无靠。
  12. 生理:生计。
  13. 方寸已乱:形容极其悲痛。方寸,指心。
  14. 指画了了:意思是对事情的指点安排,清楚明白。
  15. 究竟:穷尽,完毕。
  16. 裁断:判断,决定。
  17. 储贰:即侍君、太子。指南明隆武帝朱聿键的儿子。
  18. 封典:封建时:代,皇帝给官员以及官员的祖先,父母、妻子的荣典。
  19. 命妇:古代受朝廷封号的妇女,享有各种仪节上的待遇。一般多指官员的母亲和妻子。
  20. 细君:妻子的别称。

作品赏析

夏完淳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面对敌人的屠刀,他毫不畏惧;对与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他满含柔情。身陷囹圄之中,即将奔赴刑场,他仍不能忘情于结发妻子,用这封绝笔书表达了对妻子的思恋、感激及歉意,感人至深。

结婚仅仅了个月,便逢清兵攻占江南。夏完淳离开新婚妻子,毅然投身到了抗清斗争之中。妻子只好回到娘家暂住,没有丝毫怨言。现在夏完淳又将被杀害,妻子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幼女,家中田地荒芜,亲戚朋友如同路人,生活艰辛。想到这些,作者肝肠寸断,泪水满面,却一筹莫展。又回忆起去年别的官员都曾得到皇帝的荣典,自己却未曾得到,未能为妻子留下任何家业与名誉,不禁深深地感到有愧于妻子。

信虽然不长,但它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中间几次“停笔欲绝”,可见作者写这封信时的痛苦悲愤。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也决不向敌人乞降求饶。宁可自己吞尝生离死别的苦果,也要堂堂正正地做人,大义凛然地赴死,这就是一位少年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这封信还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平等地、满怀敬意地对待妻子,是一位侠义柔肠的豪杰。他不是不热爱生活,不是不爱妻子女儿,但为了民族大业,为了反抗侵略,他可以置国家于小家之先,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他之所以英勇奋战,甚至于献出生命,实际上是为了亲人后代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作者诀别遗书,多悲愤之词。但言已少而言妻多,谈死少而言妻多。洋溢着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信中流露的封建道德、迷信观念,表现了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不足为训,然而也不应过多苛求古人。

创作背景

1647年(永历元年)夏,因托人向鲁王上表谢其遥控中书舍人事被发觉,夏完淳被捕,拘禁在南京狱中,期间,他写了这封给妻子的绝笔信。

名家点评

  • 嘉应学院副教授汤克勤《古文鉴赏辞典》:文章虽不长,却是和泪蘸血写就。读者读此信,无不心痛泪下。

猜你喜欢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代 •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醉歌

宋代 • 陆游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渍短貂裘。

谁知老卧江湖上,犹枕当年虎骷髅。

挽辞二首

五代 • 李煜

其一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其二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夏完淳
简介描述: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别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南明抗清英雄,民族英雄。

夏完淳九岁即善词赋古文,有神童之誉。十五岁时追随父亲夏允彝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尽,夏完淳与陈子龙继续奔走抵抗。鲁王封其为中书舍人。鲁监国二年(1647年),夏完淳为清兵所俘。洪承畴因其年幼,欲为开脱,夏完淳痛骂不止,从容就义,年仅十六岁。

夏完淳作诗的特定背景,也反映出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深深忧虑。诗用典较多,但都妥切稳当,以精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以古代志士为榜样,矢志灭清复明的坚定决心。诗语言华美,气势昂扬,洋溢着一个少年英雄的爱国思想与文学才气。 夏完淳其著作有《夏完淳集》《夏节愍公集》《南冠草》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