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诗

五代李煜

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

雨深秋寂莫,愁引病增加。

咽绝风前思,昏朦眼上花。

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白话译文

丧子之痛难以释怀,但是爱妻现在重病在床怎忍再让地承受打击,就让我一人承受这痛苦吧。

深秋时节阴雨靠靠,分外冷清孤寂。这样愁苦的心情,怎能减轻我的病痛呢?

伫立风中,更加哽咽悲哀,眼前一片昏暗述茫,甚至连深秋的残花也模不清。

我的灵魂饱受苦痛煎熬,我佛慈悲,请为我指引宁静的归处吧!

词句注释

  • 引:《五代诗话》引诗作“剧”。
  • 昏朦:指眼光昏花,朦胧。或作“昏濛”。
  • 空王:佛教语,佛教信徒对佛祖的尊称,因佛说世界是一切皆空。念:怜。
  • 穷子:佛教语,法华经七喻之一。三界生死之众生,譬之无功德法财之穷子。此指走投无路的人。迷家:相传汉初辽东人丁令威学道得仙,归来而无相识者,化鹤停于城头华表柱上,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吟日:“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见《艺文类聚》卷七八引《搜神记》。此事常用以表示物是人非之感。后佛教徒又用以表示迷失路径而祈请佛的指引。

作品赏析

时值深秋,二十八岁的李煜几乎完全沉浸在丧子之痛中难以自拔同时丧妻之优也令他痛苦难耐。诗歌开头就点明“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对亡子的思念始终难以消除,而这种思念又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接下来四句继续细写这种愁苦。“雨深秋寂寞”是诗人特地渲染的一个增悲添愁的环境,为“愁引病增加”做铺垫。为悼念早夭之子,哀吟至此,不禁让人为之泣下。茫茫的愁苦之海,李煜已经被淹没了,绝望之中,他想到的是宗教的救赎:“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可惜的是宗教最终也没能挽救虔诚的李煜,他一生遭受所有苦痛时,包括最后殒命汴梁,“空王”都不在场。

本来在夫妻之间,痛失爱儿固然哀苦,如果可以相互地诉说,相互地抚慰,就能多少有所释放与缓解。然而妻子正在重病之中,李煜非但不可诉说,还得处处克制;这一重又一重的悲苦积郁在心,既是“永念难消释”的不能忘怀,又唯有“孤怀痛自嗟”而已,叫人如何承受?首联情感内涵十分沉重,后三联则顺此而下,一路述说。因为是“孤怀”,所以秋雨之中,分外寂寞;悲来无际,徒增病痛。因为是“孤怀”,风中的思念只能独自下咽,眼前的恍愧不过是泪水的幻想。这无人可以分担的哀伤,这无处可以诉说的悲痛,摧折肺腑,迷茫神智,绝望的诗人只能向虚妄中的佛陀去祈求救助:“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马令《南唐书》卷三载录此诗时写道:“时昭惠病剧,后主恐重伤其意默坐饮泣,因为诗以写志,吟咏数四,左右为之泣下。”当李煜独坐垂泪,轻吟此诗以抒写悲伤之时,周边的侍从无不为他的悲哀所感染而落下泪来。

创作背景

此作又名“悼幼子瑞保”。李煜与大周后的幼子仲宣,小字瑞保,生于李煜即位的当年。瑞保三岁时受封宣城(今安徽宣州)郡公,死后追封为岐王。瑞保这孩子生得眉目清秀,又天分极高。宋马令《南唐书》等史籍记载,瑞保三岁时授学《孝经》,即时成诵,不遗一字。受母亲的遗传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就能审识音调。想象在宴会听乐之时,听倚在身边的孩儿分辩音律,指说乐调,给热爱艺术的父母等来多少欢乐,多少骄傲。更难得的是这孩子性情温顺,识得大体,随侍父母,或遇见大臣,进退从容,举止有礼,俨然一小大人的模样。如此可爱可喜的孩子,李煜夫妇视为掌上明珠,珍爱之极。据说李煜常常将他抱在膝头上,亲自教他诵读诗文。可惜这样一个天才般的儿童,却在四岁的时候突然夭折。

陆游《南唐书》卷一六记载:“宋乾德二年(964年),仲宣才四岁日,戏佛像前,有大琉璃灯为猫触堕地,划然作声,仲宣因惊病得疾,竟卒。”时间据徐铉《岐王墓志铭》是在这一年的冬十月二日(《骑省集》卷一七)。马令《南唐书》卷七《宗室传》:“初,仲宣卒,后主哀甚,然恐重伤昭惠,常默坐饮泣而已,因为诗以写志云云。”这时,周氏正卧病在床,势将不起,李煜为瑞保的突然夭折而悲痛无已,却忧心引起周氏大恸而加剧病情,强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尽情地宣泄,因作此诗,以为悼念。

名家点评

  • 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蒋方《李璟李煜集》:诗中“孤怀”二字贯穿始终。爱儿夭折,这是一重悲痛。瑞保死得如此突然而又偶然,让人惊悸于生命竟是这样的脆弱,这是又一重的悲痛。

猜你喜欢

银河吹笙

唐代 • 李商隐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梦他年断,别树羁雌昨夜惊。

月榭故香因雨发,风帘残烛隔霜清。

不须浪作缑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清代 • 林则徐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

春雷歘破零丁穴,笑蜃楼气尽,无复灰然。沙角台高,乱帆收向天边。浮槎漫许陪霓节,看澄波、似镜长圆。更应传,绝岛重洋,取次回舷。

怨歌行

南北朝 • 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

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

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

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醉太平·堂堂大元

元代 • 佚名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煜
简介描述: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生于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唐末代君主、诗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李煜初封安定郡公,累迁诸卫大将军、副元帅,封郑王。后改封吴王,入住东宫,奉命监国。建隆二年(961年),李璟去世,李煜继位,继续尊宋为正统,奉献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次年又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李煜即位以来,广建寺院、普度僧尼,浪费大量资财。在这一时期,外有北宋虎视眈眈,内则财政开支紧张。他虽然实行过某些轻赋宽刑的仁政措施,却不能持之以恒。其推行的货币改革,反而加剧了农民的负担,使社会矛盾激化。开宝七年(974年),宋军大举征南唐,李煜虽坚持抵抗,仍在开宝八年(975年)兵败投降,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在汴京去世,追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李煜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其词作前期大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后期则追怀故国,感叹身世,写出另一境界。语言清新洗练,感染力强,李煜由此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词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词与李璟的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