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我所思念的人在哪里呢?我怅然遥望叠嶂深处的荆门山。
普天之下没有人赏识我,您对我的提拔让我终生感激。
如今您已远去,我也将要隐居种田,终老家乡。
南飞的大雁渐渐飞到视野尽头,可是怎样才能将我的心语传达给您呢?
《寄荆州张丞相》这首诗寄托作者对张九龄的深切怀念,抒发世无知音,自己也将归老田园的情怀。
此诗首句借用了古人现成的乐府诗句—“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沈约《临高台》)“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刘孝绰《歌行》)相比于律诗诗句,南朝乐府诗句更接近于口语,律诗中以乐府诗句开篇,使得诗意流转而富有情韵。诗人举目远望,而以“深”字写远望之景,将荆门山写出悠远渊然的意蕴。张丞相对诗人有着举世无双的恩情,可是皇帝被小人迷惑,诗人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归隐田园。诗人最后说“何由寄一言”,感觉南飞的大雁难以传达自己的心意,这份心意中,既有对恩公的挂怀与思念,也有一言难尽的苦衷。同时,尾联的“目尽南飞雁”一句,与“怅望深荆门”严密照应:“目尽”对应“怅望”,“南飞雁”对应“深荆门”,“何由寄一言”一语收束中二联对张丞相与王维故交以及王维无奈归隐现状的描写,精工有致。能以精工之笔写诗,却带给读者平淡自然之感,可以说诗人达到了非常高的创作境界。
全诗以景结束,低吟婉转,更觉深沉。诗歌语言朴实无华,自然天成,处处透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意。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三十五岁。在此之前,王维在政坛上没有任何地位。在政坛上,张九龄对王维有着深厚的知遇之恩。所以王维视张九龄为伯乐、恩人。开元二十五年四月,张九龄因所荐监察御史周子谅忤旨,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当张九龄被贬荆州之后,举朝之士但求自保,而不再敢直谏于皇帝,王维却不避权贵,写成此诗表达对张的知遇之恩。《资治通鉴》记载:“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朝局渐渐地陷入李林甫等小人之手。王维思念恩公和过去朝政清明的时代,对当下朝局失望透顶,逐渐远离朝局,过着半仕半隐的生活。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春山夜静,愁闻洞天疏磬。玉堂虚,细雾垂珠佩,轻烟曳翠裾。
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刘阮今何处?绝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