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

明代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鉤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其洩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白话译文

苦斋,是章溢先生的隐居之所。房舍共有十二间,上覆茅草,建在匡山峰顶。匡山在处州府龙泉县城西南二百里,剑溪就从那儿发源。匡山的四面,像墙壁一样陡峭的山崖高高耸立。岩石都是青色的,外面高,中间低,像个大石臼。山的下面只见白云,山顶上常刮北风。风从北面刮来的,大都不可能甜美而多带苦味,因此植物受北风吹刮,它们的味道都是苦的。而那些生来 就苦的植物,也适宜在这里生长。

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这类杂草,地黄、游冬、葴、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这类笋子,没有一种不一丛丛地到处分布,在这里罗列生长。野蜂在它们中间作窝,采集花汁酿蜜,味道也很苦,山里土话称它作“黄杜”,开始吃的时候很苦,难于下咽,久了就更觉得它甘甜,它能够消治积热,清除燥热心烦的病症。那里的茶也比一般的茶要苦。那里的瀑布都是从石缝中冲刷而出,源流腾涌激荡,水势湍急,弯弯曲曲,流入巨大的山谷。水里盛产有花纹的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且有点辣味,吃它可以醒酒。

匡山距离人居住的地方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但跟随的人大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艰难,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的地方,把居舍修建在那里。先生带了几个年岁小的仆人,清除脱落的笋壳,种植些粟豆,就吃那草木的嫩芽和果实。有时就踏着木鞋攀登山崖,靠着大树吟咏高歌,或者往下走,来到清凉的溪边。听到打柴人的山歌飞出树林,就拍击着石头随着唱起来。人们没有谁能理解他那种乐趣。

章溢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乐与苦,是互相依托转化的;人们只知道乐是乐,却不知道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之间,相距能有多远呵!如今那些富贵的人,安闲地坐在华丽的厅堂上,口没有尝过苦菜蓼辣的味道,身没有从事过农田的劳动,睡觉一定要铺上双层的垫褥,进食一定要精美的食品,出外一定要带上服侍的仆役,这些就是人们所认为的乐,有一天福运完了,困顿的生活在意外的灾祸中降临,却不知道那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不能装下粗劣的饭食,那垫惯了柔软的垫褥、盖惯了温暖的被子的身躯,不能穿上蓬草藋茎编制的衣裳,这时即使想要如同山野的农夫,卑贱的仆役,慌慌张张地奔逃隐藏.在草木丛中苟且求生而不可得,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成了今天的苦吗?所以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匿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药虽然使口感到苦,却对疾病有利,忠诚正直的话,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的所谓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的所谓乐,却正是我的苦啊。我听说井因为水甜美容易被汲干,李子因为味苦无人采摘而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湎酒色而灭亡,越王勾践因为尝胆刻苦而兴盛起来,不也如同这个道理吗?”

刘某听了这番介绍并且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就把他的房舍取名叫作“苦斋”,又写了这篇《苦斋记》。

词句注释

  1. 章溢:字三益,龙泉(今属浙江)人。元末不受官,隐居匡山。入明,累官至御史中丞。
  2. 楹:厅堂前的明柱。这里指房间,屋一间为一楹。
  3. 茆:同“茅”,茅草。
  4. 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龙泉县属处州府管辖。
  5. 崿:山崖。
  6. 岸外而臼中:谓其山四边高中间低。
  7. 中:受到。
  8. 鲜支:即栀子,常绿灌木,果实可入药,味苦。
  9. 黄蘗:又名黄柏,落叶乔木,可作染料,又可供药用,味苦寒。
  10. 苦楝:又名黄楝,落叶乔木,可入药,味苦。
  11. 侧柏:常绿乔木,可供药用,味苦涩。
  12. 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
  13. 苦杕:草本植物,味苦。
  14. 亭历:也作“葶苈”,草本植物,子可入药,味苦。
  15. 苦参: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实可入药,味苦。
  16. 钩夭:又名钩芺、苦芺,菊科宿根草,味苦。
  17. 地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味苦。
  18. 游冬:菊科植物,一种苦菜。
  19. 葴:即酸浆草,也叫“苦葴”。
  20. 芑:一种苦菜。
  21. 槠:常绿乔木,种子可食
  22. 栎:落叶乔木,俗称柞栎或麻栎。
  23. 草斗:栎树的果实。
  24. 楛竹之笋:即苦竹笋。楛,这里同“苦”。
  25. 族布:成丛地分布。族,众。
  26. 罗生:罗列生长。
  27. 已:治。
  28. 槚荼:苦茶树。荼,“茶”的古字。
  29. 洩:泄。
  30. 啮石出:从石缝间穿石而出。啮,侵蚀。
  31. 沸沸:水腾涌的样子。
  32. 汩汩:水急流发出的响声。
  33. 瀄滵:水疾流的样子。
  34. 斑文:有花纹的。
  35. 吹沙:鱼名。似鲫鱼而小,常张口吹沙,故名。
  36. 微辛:有一点辛辣。
  37. 清酒:醒酒。
  38. 去人:离开人住的地方。
  39. 窊:低洼地。
  40. 启:开辟,扫除。
  41. 陨箨:落下的笋壳。
  42. 蓺:种植。
  43. 菽:豆类。
  44. 茹啖:吃。
  45. 荑:草木始生的芽。
  46. 蹑屐:踏着木底有齿的登山鞋。
  47. 清泠:溪水。泠,清凉的样子。
  48. 拊:击打。
  49. 和:随着唱。
  50. 相为倚伏:互相依存。《老子》:“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1. 膏粱之子:指富家子弟。膏,肥肉;粱:美谷。膏粱谓精美的食物。
  52. 燕坐:安坐。
  53. 荼蓼:指野苦菜。荼,陆地上的苦菜;蓼,水生的有辛辣味的野菜。
  54. 重:双层。
  55. 舆隶:古代把人分为十等,舆为第六等,隶为第七等。《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舆臣隶。”这里指仆役。
  56. 艾:尽,停止。
  57. 颠沛:跌倒,引申为生活困顿。
  58. 不测:意外。
  59. 醉醇饫肥:醉于醇酒,饱于肥肉。饫,饱食。
  60. 疏粝:指粗劣的饭食。
  61. 籍柔覆温:铺着柔软的垫褥,盖着温暖的被子。籍,通“藉”,垫。
  62. 御蓬藋:谓用蓬蒿、藋草来垫盖。.御,用。
  63. 跼:曲,屈。
  64. 榛莽:指草木丛生的地方。
  65. 庸:岂。
  66. 故孟子曰:此下五句,语见《孟子·告子下》。
  67. 赵子曰:此下三句,语见刘向《说苑·正谏》:“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亦谓孔子语。此作“赵子曰”,未知所本,或字有误。
  68. 井以甘竭:《庄子·山木》:“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69. 李以苦存:《世说新语·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70. 夫差:春秋时吴国国君,阖闾之子,为报父仇,曾大败越兵。后沉湎酒色,为越王勾践所攻灭。
  71. 勾践以尝胆兴: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后卧薪尝胆,图谋复仇,终于攻灭吴国。
  72. 刘子:作者自称。

作品赏析

《苦斋记》是一篇描述山川景物人事的杂记文。此文中作者以深沉的笔调、古朴的艺术风格描写了章溢隐居之室的结构、地理位置、人物活动环境及其言行,并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淋滴尽致地表现章溢“以苦为乐,乐于吃苦”的情操志趣。

文章标题的词头是一个“苦”字。第一自然段,开笔紧扣“苦”字,交代了“苦”的主人,点明了“苦寄”的简,继而详写了苦斋的恶劣环境。第二自然段,紧接上文进一步具体述写草木、菜果、蜜、鱼等物之苦。这是以实物进行侧面暗示“苦斋”命名的由来。第三自然段,追叙了创建“苦斋”的原由、经过以及章溢在苦斋生活的概况,从而表现他的苦乐志趣。第四自然段,通过记章溢个性化的语言,揭示创建“苦斋”的思想根源。第五自然段,总结一笔,点明《苦斋记》的由来,既照应了标题又照应了文章开头。《苦斋记》的行文内容紧扣一个“苦”字,层层推进地照应了标题;首与尾珠联璧合,前呼后应。

文章运用了烘托的侧面描写手法。第一自然段,开笔以极简的语言引出人物(章溢)并点示了其隐居生活的具体地点(苦斋)。作者不是顺笔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把苦斋作为立足点,略写一笔后,再由近及远地详写了苦斋生活的自然环境:匡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嶙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先给人以险恶偏僻的感觉。接着写:“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又给人以贫瘠,生活其间一定很苦的感觉。实际上,上述的自然环塊描写从侧面间接地烘托出章溢形象,表现了其“乐于吃苦,吃苦为乐”的情操志趣。

这篇文章白描手法的运用很有特色。从写法上着眼,白描是以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技法,很难找出两者的严格区别。文章第三自然段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典型例子。此段开头一句,交代了章溢创“苦斋”的由来。“远”与“窊”点明“苦斋”的偏僻位置;“惟”与“乐”,突现了人物的兴趣;“晨昏”说明游山的辛苦。接着紧扣“苦与乐”来写:“启陨箨以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生活太清苦了,然而却苦中寻乐一一“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冷”或“拊石而和”“樵歌”。末一句“人莫知其乐也”,画龙点睛之笔,力现章溢超脱一般封建知识分子的情操志趣。这段白描文字,不设喻,没有什么形容修饰的言词,却塑造了章滋饱满的形象,展现了他以苦为乐,苦练意志的精神境界。全段不足百字,行文自然真切,余味无穷。

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描写。第四自然段叙写了章溢的对话。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这是章溢对“苦”与“乐”相互关系的看法揭示了他隐居山林艰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基础。第二层:“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章溢指出当今膏粱之子贪图享乐所造成的必然恶果:一旦遇到逆境就无法生活,昔日之乐变为今日之苦。表现了章溢看待生活的尖锐性、深刻性。第三层:“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对话引经据典,足以说明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厚重的文化修养,同时暗写了章溢“乐于苦,苦为乐”的心机在于艰苦磨炼自己,伺机推翻元统治,复兴汉地主阶级王朝。全段对话符合章溢封建士人的阶级身份,对塑造章溢形象,表现其情操志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文以章溢的情操志趣为线索组织材料。在第一自然段,通过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之后,作者列举了山上的生物进行叙写。苦树(鲜支、黄蘗、苦楝、侧柏)、苦草(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的根、皮、叶、果实虽性寒味苦,但有的可以入药。苦菜可供人们食用;苦茶泡水供人喝。野蜂的蜜(黄杜)——“初食颈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溪中小鱼“味苦而微辛”但“食之可以清酒”。这些植物、动物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大自然使之具有性寒味苦的赋性;然而对人类来说具有食用价值或治病功效。行文借苦树、苦草、苦菜、苦果、野蜂、溪鱼象征章溢,用象征之法暗示了章溢归隐山林“乐于吃苦”锻炼意志的目的在于“安世济民”。

《苦斋记》文与题、首与尾照应,多用白描、侧写烘托、暗示象征等手法,以个性化的对话描写人物,文学手段灵活多样,语言隽永,体短意长,可谓奇文。

创作背景

元朝末年,刘基和宋濂、章溢、叶琛结庐匡山,世称“浙西四贤”,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刘基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苦斋记》就是在匡山时章溢请刘基写的书斋记。

名家点评

  •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羊春秋:刘基《苦斋记》的价值,在于他所发的那段““乐与苦相为倚伏”的闪耀着思想光辉的议论,极其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猜你喜欢

短短罗袿淡淡妆,拂开红袖便当场。掩翻歌扇珠成串,吹落谈霏玉有香。

由汉魏,到隋唐,谁教若辈管兴亡。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代 •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送浑将军出塞

唐代 • 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继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塞上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送魏万之京

唐代 •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乌江项王庙

清代 • 严遂成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

刘基
简介描述: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世称“刘青田”、“刘诚意”、“刘文成”,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文成县)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开国元勋,“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自幼博览经史及天文、历法、兵法、性理诸书,尤精象纬之学。元至顺四年(1333年),举进士。授江西高安县丞。后任江西行省职官掾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江浙行省都事、郎中等职。因遭排挤愤而辞官,回乡隐居著述。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朱元璋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参与机要决策。针对当时形势,提出时务十八策,被采纳,后又陆续陈策。朱元璋称帝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定历法、奏立军卫法。洪武四年(1371年),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洪武八年,忧愤而死。

刘基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基具有比较系统的文学思想,在明初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基从儒家“诗教”思想出发,强调作品的教化作用,既可以对下移风易俗,也可以对上讽谕劝谏。其次,贬斥元代以来的纤丽文风,提倡“师古”,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对于明初文风由纤丽转向质朴,起了重要作用。刘基著作较多,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作品传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