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垂螺近额

宋代张先

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白话译文

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词句注释

  1. 减字木兰花:原唐教坊曲,双调四十四字,与“木兰花”相比,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
  2. 垂螺:古时女子的额饰。。
  3. 裀:毯子。
  4. 趁拍:合着节拍。
  5. 轻飞:指善飞的禽鸟。
  6. 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
  7. 杨花:指柳絮。
  8. 伊州:曲调名,商调大曲。
  9. 宫花:宫中特制的花,供装饰之用。

作品赏析

该词用笔轻盈、着墨简洁,《伊州》一曲,形塑玲珑舞女,是宋词中描写优美舞姿的压轴之作。

“垂螺近额,走上红褶初趁拍”,词以描写舞女起笔。“垂螺近额”描写舞女的发髻,下垂的螺形发髻已经接近额头了,而“垂螺”发型说明此舞女年龄很轻,尚作女孩妆容;“走上红锢初趁拍”,是描写舞女初上舞台的样子,这句写舞女快步走上红地毯,随着舞曲节拍翩然起舞。舞者在“红祸”上舞动出妖娆舞姿,观者在“红褶”下欣赏她曼妙的身影,不禁发出“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住伊”的叹息,只担心她轻飞起,像飞入空中一般,希望能用游丝去将她牵引住。舞女时上时下,时近时远,如空中的灵鸟,难以把握,观众被这样随性的舞姿吸引,只想用“游丝惹住伊”。词人由首句描写舞女,笔锋一转,转而去写观众的反应,从侧面烘托舞女轻盈的姿态。

上阕以舞女容貌领起,接续观众的反应来呈现舞女优美的舞姿;下阕承接上文,继续把视线聚焦在舞女的整体风貌上。

“文鸳绣履,去似杨花尘不起”,先正面描摹舞鞋,鸳鸯绣于鞋上,玲珑小巧;后以“杨花”比喻舞姿形象,跳跃旋转间,如杨花一般缥缈婀娜,不惹尘埃。其中,“尘不起”三字用得极为巧妙,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最无章法的尘埃为比照对象,舞女在如此大幅度的舞蹈中竟能使“尘不起”,其轻盈灵巧的样子不言而喻。“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此句直接点明舞所伴之乐乃一曲《伊州》,一个“彻”字将舞女淋漓投入的姿态描画得入木三分。当音乐声息,舞步停歇后,舞女头上的宫花仍在不停颤动。“未休”一词作结,其“头上宫花颤”未停,其曼妙舞姿更加动人。

张先近观《伊州》曲中舞女姿色,统括其貌,轻盈至极,此词此舞,精妙绝伦,喟然叹矣。年轻的舞女,飘逸的舞姿,华美的舞台,八句词间尽括其中,笔调婉约,格调清雅,宛然似“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写作背景

作者在一次宴会上,看见一位年轻的舞女翩跹起舞,便深深沉浸于舞蹈的意境,遂用词记录下她舞蹈的全过程。此词也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

名家点评

  • 清陈廷焯:子野词最为近古,耆卿而后声色大开,古调不复弹矣。(《词则·闲情集》)
  • 上海社科院古典文学室主任徐培均:这首词写舞蹈动作,但不是技术性的图解,而是通过舞蹈塑造了一个舞女的优美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舞姿的名篇不多见,在宋词中则似应以此篇为压卷了。(《宋词鉴赏辞典》)

猜你喜欢

点绛唇·一种蛾眉

清代 • 纳兰性德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

素壁斜辉,竹影横窗扫。空房悄,乌啼欲晓,又下西楼了。

凉州词三首

唐代 • 张籍

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其二

古镇城门白碛开,胡兵往往傍沙堆。

巡边使客行应早,欲问平安无使来。

其三

凤林关里水东流,白草黄榆六十秋。

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凉州。

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宋代 • 吴文英

锦带吴钩,征思横雁水。夜吟敲落霜红,船傍枫桥系。相思不管年华,唤酒吴娃市。因话、驻马新堤步秋绮。

淮楚尾。暮云送、人千里。细雨南楼,香密锦温曾醉。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为语梦窗憔悴。

滞雨

唐代 • 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 •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张先
简介描述: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北宋著名词人。 [5]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天圣八年 (1030年),张先与欧阳修同榜进士。张先明道元年(1032年)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年)以秘书丞任吴江知县。康定二年(1041年)为嘉禾判官。皇祐二年(1050年),晏殊知永兴军时,辟为通判。皇祐四年(1052年)张先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年),知虢州。治平元年(1064年)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 并与一些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过着优游的生活。晚年与梅尧臣、欧阳修、赵抃、苏轼等交游酬唱,创作至老不衰。元丰元年(1078年),张先卒,年八十九。

张先自幼受家学薰陶,40岁时已有文名,曾为人写《归安县令戴公生祠记》。张先的词,就内容而言,多是反映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词中的主角多为风尘女子。写长调“多用小令做法”(夏敬观手批《子野词》)。在宋初小令向长调过渡的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透露出了宋初词风转变的某些信息。张先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