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代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白话译文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

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

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

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作品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创作背景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部,位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地位特殊。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致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作。

名家点评

  • 《唐诗镜》:语虽浅近,致各自成。
  • 《五朝诗善鸣集》:仲晦如此诗,虽与刘文房分据“长城”岈也,何拙鲁?若陈后山者,亦复疵之太过。
  • 《历代诗法》:景近趣遥。
  •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亦阔大、亦高华,晚唐中之近开、宝名句也(“残云”二句下)。
  •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博大,得登眺意(“残云”二句下)。与许文化义自不同。
  • 《唐诗三百首》:格、意直追初盛。
  •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此诗神味秾郁,“条”、“遥”两韵,非后学所能通畿。
  • 《小清华园诗谈》: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许浑之“红叶晚萧萧……”。
  • 《养一斋诗话》:五律之“红叶晚萧萧”,全局俱动,为晚唐之翘秀也。
  •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高华雄浑,丁卯压卷之作。
  • 《诗境浅说》:凡作客途风景诗者,山川形势,最宜明了;笔气能包扫一切,而句法复雄宕高超,斯为上乘:许诗其佳选也。开篇从秋日说起,若仙人跨鹤,翩然自空而降;首句即押韵,神味尤隽。三四句皆潼关左右之名山;太华在关西,中条在关东,皆数百里而近;残云挟雨,自东而西,应过中条而归太华,地望固确,诗句弥工。五句以雍州为积高之壤,入关以后迤逦而登,故树色亦随关而迥。余曾在风陵渡河望潼关树色,高入云中,深叹其“迥”字之妙。六句言大河横亘关前,浩浩黄流,遥通沧海,表里山河之险,涌现毫端。以上皆纪客途风景。篇终始言赴阙,觚棱在望,而故乡回首,犹梦渔樵,知其荣利之淡也。

猜你喜欢

楚人隐形

魏晋 • 邯郸淳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艅艎东下,望西江千里,苍茫烟水。试问襄州何处是?雉堞连云天际。叔子残碑,卧龙陈迹,遗恨斜阳里。后来人物,如君瑰伟能几?

其肯为我来耶?河阳下士,差足强人意。勿谓时平无事也,便以言兵为讳。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功名机会,要须闲暇先备。

苏武令·塞上风高

宋代 • 李纲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闻举头三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盟。绣带里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燕姬曲

元代 • 萨都剌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

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

春风澹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

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

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

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许浑
简介描述: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唐代诗人。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的裔孙。

许浑早年屡试举不第,南北漫游。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中进士,释褐任当涂令,摄太平令。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为监察御史,次年抱病东归,改授润州司马,居于丁卯涧村舍,辑缀诗作,因名《丁卯集》。后复起官,历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世称“许郢州”。大中十二年(858年)去世。

许浑诗以抚迹寄慨的怀古之章最为传诵,成就最高。《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凌歊台》《金陵怀古》《姑苏怀古》《故洛城》皆为登临怀古的名篇。此外,宦游、寄酬、伤逝、纪行、送别和描写隐逸生活的作品,皆有佳构。其诗现存530多首,多为近体五言、七言律诗,讲究整练意工、属对精切的诗格。对南宋江湖诗派创作有一定影响。

许浑的热门诗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