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
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
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
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
要去越地,必须从吴地经过,因为吴越接壤。
桔和莲皆吴越名产,吴越种桔与莲,无水不生。
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
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
首联“去越从吴过,吴疆与越连”,点明朋友欲之之地为吴越两乡,同时也暗示以下所写之美景乃两地之共有。颔联从大处着笔,描写吴越两地的特色:“有园多种桔,无水不生莲”。一陆一水,各有胜景,望园林叠翠处,丹桔累累飘香;看水波荡漾处,无不粉荷共妍。金桔玉莲,俱为吴越名产。诗人紧紧抓住江南富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事物运思泼墨,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吴越大地处处桔黄荷艳、水陆俱美的诱人景观。
颈联则由大到小,由面转点,敛笔“聚焦”,推出两个特写镜头:“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又是一暗一明。桥边夜市,繁灯如星,红红火火,声声叫卖,凸现吴越水乡商业繁盛;幽寺峻塔,压波覆浪,春风煦煦,游船辐辏,展示江南人文旅业发达。尾联诗人的笔由吴越的自然美又转到人情美:“此中偏重客”,是说江南水乡不仅物阜而且人美,那里的人家非常热情好客。最后以感叹作结:“君去必经年”,朋友啊,你去这么美的地方壮游,我想你肯定就快活得乐不思蜀。
诗人以写实的笔法,为朋友热情地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吴越风情画,并像个导游似的,在画图里为朋友用重墨圈点了必游的景点:陆上赏丹桔,水上观粉荷,挑灯逛夜市,乘船访幽刹,饮食住宿可投好客的水乡人家。可以看得出,诗人送朋友出游吴越两地时是多么的高兴,欣悦。他与朋友的分手,是畅快的分手,惬意的分手,也是愉快的爽别。
这是首送别之作,由于诗人的朋友要去吴越旅行,诗人在为朋友游吴越而高兴,其中还有些羡慕。因为杜荀鹤曾到过那里,见过那儿美妙的风景,因此他便给朋友当起了向导,写下了这首诗。
陈秉智著《寂寞长亭唐人别离之美》写到:杜荀鹤这首送别诗,语言明畅,风格清新,音韵谐美,意境秀逸,开合转捩工巧自然。特别是大篇幅的景物描写,寓情于景,以景藏情,情景融会,妙合天成,显示了诗人谋篇的功力和构思的绵密。
乌帽斜欹倒佩鱼,静街偷步访仙居,隔墙应认打门初。
将见客时微掩敛,得人怜处且生疏,低头羞问壁边书。
乘运应须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
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雨余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
酒冷灯青夜不眠。寸肠千万缕,两相牵。鸳鸯秋雨半池莲。分飞苦,红泪晓风前。
天远雁翩翩。雁来人北去,远如天。安排心事待明年。无情月,看待几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