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平生不蓄湘累问,唤出姮娥诗与听。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春夜里独自伤心坐对画屏,不如漫步室外放眼望青空。
一山突然高耸惹得丘陵妒,万籁无声帝座星独显威灵。
长城塞外似乎腾起奇女气,江东上空久已陨落少微星。
平生不似屈原心藏天问事,唤出月神嫦娥读诗给她听。
整日心事重重放眼南北西东,一览英雄人才天下只觉空空。
壮年才身入国史馆任得一职,自幼愤世嫉俗身染晋贤之风。
幻想登坛为将功成求仙而去,才能消磨于回肠荡气诗词中。
万一有一天禅关豁然被打开,美人如莹玉剑气喷吐如长虹。
这两首诗由自己的落第而想到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因此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希望天降奇才,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另一方面也借此表示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崇高的志向。
第一首对当时腐败的现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抨击。龚自珍放荡不羁的个性与指责时弊的议论显然为某些当政者所不容,并受到一些碌碌无为的平庸之徒的猜忌,所以诗中也隐约流露出受人嫉恨之事。“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两句就有自我排遣之意,劝自已不必于春夜枯坐,黯然神伤,而宜敞开胸襟,放眼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坐灵”两句寓情于景。耸然屹立的高山受到众多小丘的嫉妒,比喻自己遭到庸俗之辈的猜忌;夜空中万籁俱寂,只有帝座星高悬天际,显示出它凌然不可慢犯的威灵,也暗示了在清廷的高压政策下人们钳口不敢言的沉闷局面。这两句既契合夜中所见,又有象征意义,后来康有为的《出都留别诸公》中“高峰突出诸山妒,上帝无言百鬼狞”就是化用龚诗而来。
在如此压抑沉闷的空气之中,即使是人才辈出的江南地区,如今也如少微星已陨落的一片夜空,悄无声息。因而诗人将希望寄托在塞外边远地区,“塞上似腾奇女气”即用此意,表示希望有奇才出现,而这样的奇人未必在京都或人文荟萃之处,而往往出现在山林边僻之地。
最后两句说自己虽对现实深怀不满,然而不愿像屈原那样提出许多问题向苍天发问,而欲将自己的心事写成诗章,在春夜独坐之时吟诵给月中的嫦娥去听,不仅扣住了“夜坐”的主题,而且表示了自己对政治的灰心。
第二首写在万马齐喑的社会环境中,诗人经邦治国的壮志不得实现,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才。“沉沉心事北南东”,诗人之所以心事沉沉,正由于他关怀世事。“一睨人材海内空。”诗人睁眼一看,竟觉得海内没有人才。但是中国当时并非真的没有人才,与龚自珍同时代的林则徐、魏源等,都是难能可贵的并世之才。问题在清廷统治者不肯重用人才,把许多人才都埋没了,他们宠爱的大都是庸才兼奴才。这就难怪诗人为之愤慨了。
诗人胸怀经时济世之才,屡次会试却都未被录取。直到近三十岁,才在内阁充国史馆校对官。诗中所谓“壮岁始参周史席”,即指此事。老子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诗人以周喻清,也隐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对于自己贤能而处于下位的原因,诗人总结为一条:“髫年惜堕晋贤风”,意思是说他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在那样一个贿赂公行、拍马吹牛成风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有他的进身之阶。句中用了个“惜”字,诗意就婉转、含蓄多了。
“功高拜将成仙外”,诗人急于救亡图存,原不在乎像韩信那样居功拜将或像张良那样功后“成仙”,而是出于一种超乎这些之外的爱国理想。他为了祖国富强和人民幸福,愿意竭尽自己的才智。然而人到中年,功业未就,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这两句典型地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传统的事功观,即屈原的竭智尽忠“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和左思的“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八首·其一》)的精神。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是说一旦死气沉沉的局面被打破,将会出现英才呈奇、宏愿大展的局面。参破禅关原义是参禅得道,悟彻佛教教理,这里借指统治者束缚人才的“关”。“美人”喻指才智之士,“剑”喻指才能。束缚人才智的关卡一旦被打破,那么人便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剑也能气贯长虹。由此可见诗人叹息人才的匮乏意在指责社会对人才的压抑与限制。
这两首诗跟龚自珍大多数作品一样,骤读之下似乎很难索解。但透过诗人施放的文字烟幕,寻出他一贯的思绪,还是比较容易悟出其本意来的。从中可见诗人壮年时期的精神风貌:尽管对腐败的现状强烈不满,对自己的怀才不遇深深悲愤,但对未来还是寄予很大的希望。龚诗的风格受宋人的影响居多,但抒情兼以议事,仍有“不拘一格”的独特之处。
这两首诗写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诗人第四次入京参加会试落第之后。龚自珍是一位眼光敏锐和颇具时代感的有志之士,“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诽专制”“文章忘忌讳,才气极纵横”。他在保守官僚眼里,却是言语“怪诞”,放荡不羁的“狂士”,因此他纵然身怀绝世之才,却被人有意压抑不用,科场屡屡受挫。早在道光元年(1821年),诗人应考军机章京,就因权贵阻挠而落选。第四次落第之后,诗人心情苦闷,有感于清王朝的科举制度摧残人才,写下这两首七律。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春风曾不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浮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魄,归大茔之旁。哀哉!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于鞠育而未深,结悲伤而何极!尔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当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调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于兹。白草枯荄,荒途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今我仲姊,反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
自尔殁后,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所之。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犹子之义,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呼!荥水之上,坛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于此,勿怖勿惊。华彩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